书劲一一沈传师

云中书院

<p class="ql-block">沈传师(769-835) 字子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唐德宗贞元末举进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传师出身名儒世家,其父沈既济,博通群籍,尤其精通历史。任职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的沈传师,不仅善于任官,治绩明显,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与柳公权齐名,时称“沈柳”。宋代文豪、著名政治家欧阳修在《新唐书》中高度评价沈传师,赞扬他“材行有余,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可见,沈传师的能力人品皆有可道之处。 沈传师举进士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德宗朝有两位喜欢招揽人才的大臣,一个是礼部侍郎权德舆,一个是给事中许孟容,时人称为“权许”。有一天,权德舆在许孟容面前称道沈传师的才情品性。许孟容很惊奇地说:“这是我老朋友的儿子,他怎么不来见我呢?”于是叫人请来沈传师。沈传师很诚恳地说:“我也想来见见长辈,只是担心万一考中,怕有人议论是走了您的门路,所以不敢来。”许孟容一听,非常高兴,说:“你说的不错,我因爱惜人才,可以叫你来见我。你不能因为是我旧交的儿子就主动来见我。做得好啊。”沈传师最后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进士。权德舆有门生七十人,但他最看好沈传师,甚至认为沈传师是和颜回一样的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大概是沈传师的个性与能力叠加的优势使然,他的仕途总起来顺风顺水。考中进士后,很快就顺利地拿到了进入仕途的入场劵,而且还是“登制科乙第” ,考了一个好成绩。先是授太子校书郎,后历鄠县(今陕西省户县)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并兼史职。转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又历司勋、兵部郎中,迁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p><p class="ql-block">沈传师的父亲沈既济撰写过德宗朝的《建中实录》十卷,受到时人好评。沈传师受家学熏陶,对历史也很有兴趣。他在翰林学士任上,恰好“翰林承旨”缺职,按照资历排序和能力,穆宗皇帝想让沈传师担任这一要职,可沈传师不想干,就假装生病,“宣召不起”,并给皇帝打报告,说“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沈传师谦虚一番,说自己没有“参天子密议”的能力,他向穆宗皇帝提了一个请求,“愿治人一方”,下到地方任职,既可锻炼自己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还可帮助皇帝治理好一方百姓。沈传师这样说,并不是态度谦虚这样简单,而是反映出他过人的智慧和敏锐洞察时事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朝廷,很不平静,已出现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两大痼疾。朝臣们为了自己的前程,只好选边站队。而沈传师既不想投靠宦官,也不愿选边站队卷入“党争”,而是采用了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办法,想到地方任职,天高皇帝远,不受朝廷复杂关系的羁绊,可为地方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大概是穆宗皇帝有点舍不得沈传师离开京城,他先派中使(宦官)敦促沈传师就任翰林承旨,接着又派沈传师的好友李德裕(后任宰相)去做思想工作,结果都被婉言拒绝了,看到沈传师态度坚决,穆宗也没有生沈传师的气,竟答应了他的请求,穆宗让他编修《宪宗实录》,任务还没完成,就让他出京任湖南观察使,并特下诏书,要他在任上完成《宪宗实录》编修任务。</p><p class="ql-block">杜家与沈家为世交。沈传师年少时为杜佑所器重。沈家兄弟(沈传师、沈述师)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因此与杜牧的关系也很密切。杜牧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同年冬,杜牧应沈传师之邀,入江西观察使幕,任江西团练巡官。后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杜牧随其转任宣州团练判官。</p><p class="ql-block">在宣城期间,杜牧创作了很多歌颂宣城山水人文的诗章,流传至今的尚有20多首。如《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题宣城开元寺》《江南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一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试想,如果没有沈传师对杜牧的招引,杜牧会来宣城任职并与宣城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吗?</p><p class="ql-block">沈传师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他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p><p class="ql-block"> 《罗池庙碑》是韩愈撰,沈传师书。旧在广西柳州,很久以前就散失了。仅清何绍基藏宋拓孤本传世。此碑书法秀润妍美,清劲有神,字型虽瘦,然筋而藏肉,略无枯瘠之态,极为可爱。唐代后期是书法的萧条时期,但以沈传师为代表的“矫肥”派,显然多少也给沉闷的书坛带来一些活力,也给柳公权创“柳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罗池庙碑》为沈传师五十三岁时所书,纪念颂扬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所做的政绩。乍一看,近似柳(公权)书,但细察与柳书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柳书中宫过于内敛,沈书却无此特征,虽然中宫也稍作内敛,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较宽松的。另一个与柳书不同点即在结构上,沈氏书法结体多呈左低右高势,且略向右欹侧,当然,此碑书法也确实存在与柳氏书法相同的地方,究竟是谁影响了谁?请看王铎跋此拓本的一句话:“沈书寡觌,本虞永兴,柳诚悬、欧率更,合为一家”。如果按照王铎的话讲,显然沈师承了柳,然据《旧唐书》柳公权本传推测,柳(公权)小于沈传师九岁,同时,本传有一段话也耐人寻味:“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说不定这“近代笔法”里就包括沈传师在内。黄庭坚在论唐代书法时,曾说“唐初字学劲健得晋魏风,开元后变为肥厚,元和后柳、沈之徒复尚清劲”。可见柳、沈都是力“矫肥厚之病”以尚“清劲”为美的书家,若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当时柳、沈都是极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这样看来,柳、沈书风的相近也就不足为怪了。</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虽有“权许”路,真才实学举;矫肥厚之病,书劲创新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