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大学毕业四十年回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范林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这时间过得真是够不客气的。瞬息间,我们大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已过去快一个月了。而我至今仍然沉浸在聚会的欢愉之中不能自越。时而欢聚的场景在梦中反复出现,时而为其愉悦欢快的氛围而感动,两眼不时被泪水冲击着……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情感中,我相信每个同学的心情都会和我一样,就仿佛聚会在我们心中仍在进行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说起来我们班同学能够相聚还真是缘分呢!我们都是通过一九七九年七月七日至九日,从全国468万考生中,一起带着家人的祝福、老师的希望与自己的梦想走进高考考场的。经过考试的选拔,我们每个同学终于成为了28万个幸运儿之一,如愿地被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录取,走进了政治系七九一班的课堂学习,成为了终生的同学。应该说,高考的恢复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让我们从封闭的农村和各大中小城市走进了梦想的高等学府。这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开拓了视野,转变了思维模式。高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而且为我们每个同学赢得更精彩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感恩恢复高考,更感恩有缘的同班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正是怀着这种感恩的心、带着感激的情、面含喜悦和惊羡的神态,我们班的39名同学从全省各地,共同迈进了早已在梦中幻想过多时的高等学府——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四年朝夕相处的大学学习生活。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是我们七九届新生的入校日。二十二日,正式进入班级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入学教育。辅导员姚英超老师的和蔼可亲,系主任黄涛老人家谦逊的平易近人,还有其他系领导老师们可亲的言语和目光,以及新同学们的共同期盼和努力,使我们这个新集体很快就融入一体了,迈开了新征程的脚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的是两周的军事训练,这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可谓是人生第一次。基本练习是军训的开端,也是我们适应军事训练的重要环节。在这期间,我们接受着严格的军事纪律训练,包括立正、稍息、齐步、正步和行军跑步及停止间转向等,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尽管初始几天的训练让大家身体疲惫,但我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让我们的军姿能够进一步规范化,并逐步适应了军训的生活。军训,是一场磨砺意志、锻造意志的严酷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在这短暂的两周时间里,我们基本完成了军姿基本练习、列队考核和实弹射击等。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实弹射击打了多少环呢?我可是还清楚地记得:我打34环,两个8环和两个9环,一枪打飞。当时我是5枪连打的,打完还让教导员连长踢了一脚……通过这两周一系列的军事训练,不仅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军训的各项任务,还增强了同学们的纪律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这段经历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军人的艰辛和拼搏精神,使同学们明白了坚守信念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信念和信心之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随着军训的结束,第一个学期以致于后来每个学年都很重要的另一大活动就要开始了。我们班在学院的组织下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学院农场,开始了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秋收农忙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在东北,所谓秋收就是把成熟的粮食谷物收回家中。其话说起来简单明了,但实际做起来却是腰酸腿疼苦累不堪。这点在我们班同学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农场里所有的农活相对于我们农村出身的同学来讲是较为轻松应手的,但对于城里长大且身体较弱的同学而言,是非常艰难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还记得当时扒玉米时,我们是两个人一组,目标是把已经被割倒的玉米铺子中的玉米扒光皮,再堆放一起。每当我们这些干过此活的同</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干完回头看时,有的同学被落得很远,就毫不犹豫地弯下腰帮助她们共同完成。这其中每次落后的都会有徐向秀、王晶等同学,这是无可质疑的。因为她们从骨子里就不是干农活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活计很累,但同学们的青春活力还是充沛无限的。“我是公社小社员来,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来,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这是冯桂菊同学在工余时间唱响的美好欢快的旋律,现在仍在耳边盘旋回响……王树春同学的《沁园春·雪》,那北国风光,万里冰封的朗诵声仍荡漾在同学们的心间……以至于后来成为各大小娱乐活动的保留节目。正是在这种欢愉的氛围中,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大学时代的第一次农场秋收劳动任务,并受到了农场和院领导的肯定和赞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有受到劳动后疲惫的影响,回校后,我们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之中。因为我们深知七九届的处境,在全国都是一样的,我们这一届是普遍不被看好的一届。阅历浅、底子薄、基础知识差是其主要特性。对此我们并不甘寂寞,且都想证明自己是可以的,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不顾一切外在因素,都积极努力地投身到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并都能在学科结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授课老师们的肯定,且给出了不比上两届差的定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正是因为我们每个同学都深知走进大学的不易和各自条件的有限,都特别珍惜大学四年的在校学习时光,皆想成为专业知识达人。因此在学习上真可谓是不用扬鞭自奋蹄,都能按各自的目标和计划有步骤地有序推进着。在完成专业课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同学们都在按其兴趣爱好各自地自学着。刘焕明同学四年如一日地坚持博览群书,特别是涉及史学方面的著作或文章以及伟人名家专著传记等更是不可放过,逐一阅读。在学习时间的利用上亦是不浪费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在校的四年间可以说每周至少要在教室里过夜一次,进行读书学习。院图书馆里不管是老张老师,还是小张老师以及其他所有老师,没有不认识刘焕明同学的,为其读书学习给予了最大之方便。正是因为有其昔日四年的苦读和后来的坚持,方可有现在博士生导师的高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就是王晨光、庞增安、马新民和宋砚敏等同学,他们几个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兴趣,那就是《资本论》的缘分,让他们都对相关经济学著作和理论文章倍感亲切并有研讨之话题。当然到了最后,还是从政的从政,离去的离去,只有我们亲爱的晨光同学还在坚持收地租和创播剩余价值理论……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周晓华和王晶等同学,可以说大学四年间我班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是无人能比的。我只知道我四年仅读了十余部,这个数字只不过是她俩半学期所涉列之数而已。有不负其数的吗?还有就是我们的李绍春同学,为了挚爱的欧洲十七八世纪之哲学,他把四年大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个时段的哲学家和其著作,使得毕业后两次的研究生考试都进了分数线,只可惜他太像康德了,反而未被录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这期间最让我追悔莫及的是,四年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都是用来学外语了。到如今啥用都没有,真是“蠢之又蠢”。如果当时利用好这些浪费掉的大好时光,多读些书籍,也不至于如今每每期待妙笔生花处,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了。所以当下,我完全同意不搞科研等高校完全可以取消外语,省得还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在继续浪费着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不算长也绝不能算短,特别是对我们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讲,也算是够多了。所以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难以忘怀的故事也一定是举不胜举,说不胜说……相对于我自己来说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是,四年的大学所用纸张都是由贾德阜、宋砚敏和徐章明等同学供给的,这对于我这个农村学生真可谓是天大的帮助。正是因为此故,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从不浪费一张纸,这也算是由此而生的一个好习惯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四年中,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忘记的还有这样两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是无论学习怎么紧张,一年一度的新年晚餐和晚会都是必须如期进行的。尽管我们不能像小孩一样盼年节那样的喜庆,但大家都还是挺重视的。每当晚会前夕,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团体都会做好各自的精心准备工作。不但饭菜准备的花样不同,节目更是各显神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说在校的最后一个新年——八三年元旦联欢晚会吧,为了显示成年人的特殊标志,我特意买了一盒墨菊香烟,已飨新民、卫国、增安等同学的嗜好……联欢更是高潮不断,文艺委员于娟同学的甜蜜蜜仍是含糖量四个加号,马宏声高歌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还是让人心旷神怡,王树春的北国风光照样耀眼,我和许宝林歇后语显智慧的相声亦让大家笑声不断,周晓华同学理想的篝火就燃起来了让人热血沸腾……就这样大学时代的最后一次联欢,随着篝火的冉冉升起而落下了帷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收获。四年的大学时光赠与我们每个同学的都是收获满满。除专业知识获得圆满外,我们每个同学的收获都是随人所愿、各得所需。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曲世英和王丽英、马庆林和徐向秀、赵明媚和庞学臣等同学收获了人生最珍贵的情感——爱情,让同学们十分羡慕并都送上衷心的祝福:祝他们的爱情常青不衰、欢愉幸福终生。与其相比,以我为代表的部分同学也同样收获着不同的爱。尽管这种爱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单方面的,但是它混在青春里,散发着神秘的香气,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最终藏在我们心中、梦中和记忆中。尽管在梦中,永是伊人的背影或从未笑脸相迎,但我们没有计较到底应不应该去面对,也不计较到底需不需要答案。在我们记起对方那曾经温暖而迷人的笑意时就已经足够。当然为了这份爱,客观上给所爱之人带来的烦恼和诸多不便,我们还是深表遗憾和抱歉,故还是迟到地说一声:对不起,请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此,大学的四年学习时光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带着不同的收获和希望,满怀激情地迈上了我们各自人生的社会之路,奔赴全省乃至于全国各地,去实现其人生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学情深似海,哪里有同学哪里就是聚会点。由于齐齐哈尔是我们同学的结缘地,加之毕业后先后有王永江、徐玉红、马新民、高荣华、刘焕明、曲世英、王丽英等十四名同学调入齐市工作,这就使齐市自然地成了同学们的聚集地。尽管至今长住的只有杨卫国、马宏声和我等几名同学了,但在这四十多年中,我们接待包括贾唯、高阿秋、马庆林、徐向秀、马新民、刘焕明、曲世英、王丽英、王永江、王晨光、宋砚敏、贾德阜、刘立志、周晓华、王晶、韩行平等同学七十多人次。正因如此,哈尔滨、海拉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七台河、黑河、伊春、大连、辽阳、北京、杭州、无锡、南通、广州、威海等地,相继都成了我们同学们的聚会地。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聚会,才让我们的同学情更加深厚浓重,更加亲近密切,更加关怀惦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正是因为这种关怀和惦念的促使,我们在齐市的同学较为愉快顺利地组织了毕业十、二十周年的两次全班同学的聚会。至今还记忆犹新。尽管九三年的十年聚会只聚了17人,但还基本算是达到了进一步了解沟通、增进和加深同学情等聚会目的。零三年的二十周年聚会可算是达到了聚会之顶峰,共有34名(包括4名代培生)同学参加,12名系领导和老师受邀参加,加之家属孩子等全员共近60人,真可算是一次大型团圆会。此次聚会应该特别提出感谢的是宋砚敏和石晓松两名同学,他们二人各赞助全体聚会人员就餐一次。这不但为聚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更为同学们的友谊之城增添了一项重要的砝码。也正是在全体同学们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我们二十年的聚会方可获得圆满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七年国庆节期间,应周晓华同学之邀,请齐齐哈尔市同学前往相聚,其结果是一邀俩、俩邀三、三邀十二、四邀十八,最终由19名同学及家属孩子近30人的群体在大庆相聚,正是拉开了十四年聚会序幕。应该说此次聚会纯属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不但组织有方,活动有序,更让我们所有参与的大人小孩欢愉不止,情绪高昂……至今仍是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下来的是三十年的同学聚会,更是不能让同学们忘怀。一三年七月二十日,我们班的21名同学和王孝春老师一道来到了世界红松的故乡、天然大养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一一伊春市,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聚会。应该说本次聚会与已往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我们几天都是乘车前往各旅游景区,即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真是穿林海,绕山地;赏五营的红松,观汤旺河溪水;看上甘岭的松涛,望美溪之层峦叠嶂……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林中特有美食更是让人不舍落筷。真是羡慕新民兄生活工作的美景宝地,但愿还有重返之机,再赏尝其美景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既无情,又有情。无情的是转眼就把我们推向了毕业后的四十年,让我们从轻狂的年少步入到稳重的花甲;有情的是四十年后又让我欢聚在衍水古城,共叙四十四年的同学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月9日至12日,在班长贾唯同学的组织召集下,全班26名同学4位家属和一个小孙儿共计31人的群体,在辽阳这座古城隆重地聚会了。用句官话说,这是全班同学盼望已久的聚会,是一个团结而增进友谊的聚会,是一个圆满成功的聚会……聚会中不仅追思了由过去的点点滴滴汇成的友谊长河,更为今后同学情谊的进一步加深,投入了自己的那份真诚。正是在这种真挚的情意下,我们愉悦地瞻仰了衍水城的先人古迹,欢快地游览了辽阳城的现代风貌;胜似梦游般地拜赏了溪市的地下仙洞……在一路欢歌一路情的欢声笑语中,我们走山川过桥梁,走进了抗美援朝博物馆,重领英雄们的风烈英采。当我们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时,脑海里出现的是上甘岭英雄儿女们的战斗场景并为其英烈的英勇所感动着……时间就这样快速地走完了三天,我们的聚会也是在这依依不舍之中含泪说声再见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即便是辽阳我们聚会的主会场已经落下了帷幕,但随之是威海、北京、齐齐哈尔和七台河等地的分会小聚的序幕也在一个接一个地拉开,我们的分会小聚在不停地推进展开着。我想在这不间断小聚的推进下,下一次的大型聚会还会遥远吗?那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创造机会,让下一次聚会早日成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就用作家诗人艾青的两句诗作为此段文字的结束语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同学们)爱得深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