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老木匠

<p class="ql-block">  先看原文:</p><p class="ql-block">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p><p class="ql-block">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p><p class="ql-block">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章里,老子从物质的层面来描“道”。这是老子在第十四章里描写“道”的虚无状态之后,再一次在哲理的层面揭示“道”。</p><p class="ql-block"> 开头老子就给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大德之容,唯道是从”,从而确定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包括性质、功能、形态。这句话说的是形态,与接下来的论述是协调一致。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大德之容可以理解为“可见的物质形态”,因为老子所说的“精”是极微小的物质形态,是古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不可见的物质形态,只有足够大的物质形态才是可见的,这个足够大的物质就是“大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可见物质的形态,是不可见的“道”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老子深入进去,去描述和揭示“道”的物质性。老子说,从实物这个角度观察“道”,是恍恍惚惚不够清晰的。但是,恍恍惚惚之中有形象存在,在恍恍惚惚之中有物质存在。“道”看上去深远幽冥,但其中确实有微小的物质存在。这是真实的物质存在,这个存在是确实可信的。尽管老子在感官层面并没有感觉到这种精微物质的存在,但老子却推断一定存在这种精微的物质,也就是老子已经认识到“物质不灭定律”了。尽管老子说“有生于无”,但那是抽象的哲学层面,在实存物质层面,非物质生成不了物质。生物从有到无,在感官上只是物质形态的变化,从可见形态转化为不可见形态;而从无到有也是从不可见形态转化为可见形态。物质一直都是存在的。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之所以伟大,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老子接下来说,从现在上溯到古代,“道”是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的,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情况。老子说他也是通过“道”知道万物的初始情况的。</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一章的的理解与大多数版本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翻译也有较大的差异。 </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翻译是:</p><p class="ql-block"> 可见物质的形态,是由不可见的道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道的物质存在,是恍恍惚惚不够清晰的。但是,在恍恍惚惚之中有形象存在,在恍恍惚惚之中有物质存在。道看上去深远幽暗,但其中确实有精质存在。这个精质是真实的物质存在,这个存在是确实可信的。</p><p class="ql-block"> 从现在上溯到古代,道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情况。我为什么能知道万物的初始情况呢?依据的就是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