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程的美篇

汐程

<p class="ql-block">🔔小贴士</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售票)</p> <p class="ql-block">🔔石窟简介</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3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460-494)。</p> <p class="ql-block">🔔大同与武州塞</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称平城。它地处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交界。背靠蒙古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p> <p class="ql-block">武州塞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扼据汉民族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间的交通要道,它“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据天下之背”,实为战略要地和中原地区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两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代郡属幽州刺史部。</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北击匈奴被困平城白登山(今大同东北)</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3年,匈奴贪马邑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武帝从王恢谋设伏三十余万马邑旁,未至而觉,乃引兵还。</p> <p class="ql-block">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起,经历拓跋嗣、拓跋焘三帝66年东征西讨,从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至494年魏孝文帝再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的首都和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96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3] ,前后约60多年。</p> <p class="ql-block">佛教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即中国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经陆路传入中原,拓跋珪、拓跋嗣均为道、佛二教并奉,439年,拓跋焘灭掉佛教发达、塔寺甚多、僧人工匠无数的北凉(今甘肃张掖、平凉一带),使凉州佛教东传,迎来了北魏佛教的兴盛期。</p> <p class="ql-block">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修塔建寺,僧徒弥增,甚至妨害了国家扩充兵源,于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佛事件。446年,拓跋焘下诏毁灭佛法,致使“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即位后,为巩固统治,下诏复法,佛教便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文成帝复法的直接结果,就是云冈石窟的大规模营造。文成帝在和平初年(460年)接受高僧昙曜的建议,“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携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魏书·释老志》)。这就是云冈开凿最早的著名昙曜五窟(16-20窟)。此后60多年(460-524年),云冈石窟完成主要洞窟的石雕造像。</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云冈石窟没有大的工程。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p> <p class="ql-block">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修葺。</p> <p class="ql-block">🔔各个洞窟的历史分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依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云冈石窟可分三期。</p> <p class="ql-block"><b>第一期</b></p> <p class="ql-block"><b>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b></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16-20窟(“昙曜五窟”);根据主像内容和布局又可细分为两组:①18、19、20窟;②16、17窟</p><p class="ql-block">①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p><p class="ql-block">②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佛、当今佛和未来佛)和千佛;</p><p class="ql-block">③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b>第二期</b></p> <p class="ql-block">约自文成帝以后至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即465-494年</p><p class="ql-block">可分五组:</p><p class="ql-block"><u>四组“双窟”:</u></p><p class="ql-block">①7、8窟(第二期石窟中最早的一组,大约完成于孝文帝初期);</p><p class="ql-block">②9、10窟(略晚于7、8窟,484年-489年);</p><p class="ql-block">③5、6窟(孝文帝后期,主像都是三世佛)</p><p class="ql-block">④1、2、3窟(原为大型洞塔设计,但终北魏一代内部工程未完成,唐初利用未完工的塔身南面西侧开凿了倚坐大佛及其胁侍);</p><p class="ql-block"><u>一组三个窟:</u></p><p class="ql-block">⑤11、12、13窟。</p><p class="ql-block">出现雕造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上的小龛,集中在11、13和16、17等窟中。</p><p class="ql-block">此外,云冈最大石窟第3窟主要在北魏时完成</p><p class="ql-block">11窟外崖面上的小窟属第二期</p><p class="ql-block">20窟以西的个别中小窟也属第二期。</p><p class="ql-block"><u>第二期的特点</u></p><p class="ql-block">①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但也有个别的类似第一期的椭圆形的草庐形式;</p><p class="ql-block">②有的窟内中部立塔柱;</p><p class="ql-block">③还有的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道;</p><p class="ql-block">④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都作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的布局,窟顶多雕出平棋;</p><p class="ql-block">⑤大像少,且造型不如过去雄伟,但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p><p class="ql-block">⑥凸起式的衣纹,逐渐被简化的断面作阶梯式的衣纹所代替;</p><p class="ql-block">⑦汉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榜题的壁面布局、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日益增多;</p><p class="ql-block">⑧佛像的服装,在第二期晚期也换上了新型的褒衣博带式的样式;外来的佛教石窟艺术,在北中国,就是在这个时期,较显著地开始了逐渐东方化</p><p class="ql-block">⑨出现利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雕造小龛的做法,有单像龛、并列像龛以及重层的像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