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7.23 星期日 大暑</p><p class="ql-block"> 来到山清水秀的皇家风水宝地十三陵,先后游览了《2023明文化论坛展》定陵、长陵、神路和昌平七孔桥花海。</p> <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神路</p> <p class="ql-block">大红门,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红墙,下辟券门三洞。根据文献记载,这三个券门各有不同功用,中门为帝后梓宫,神御物等经由之门,左门为皇帝谒陵所经之门,右门则为大臣们谒陵时进入陵区之门。</p> <p class="ql-block">华表,四华表形制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华表柱上雕刻有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祥云,柱的上部穿有一块云形石板,华表的最上面有蹲龙,分别有两个各朝南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神路南起长陵神功圣德啤,北接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从南往北石像分别是:</p><p class="ql-block">望柱二尊、坐立狮二对、坐立獬豸二对、立卧骆驼二对、立卧麒麟二对、立卧马二对、持瓜盔甲将军二对、朝衣冠文臣像二对、朝衣冠勋臣像二对</p> <p class="ql-block">望柱,柱身、基座截面由作六边形。其中,基座作须弥座式,柱身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我国自汉代以来,盛行于神道上树立石柱作为标志,明代帝陵仍沿袋此制</p> <p class="ql-block">灵星门又叫“龙凤门”或“火焰牌坊”</p> <p class="ql-block">灵星门,象征天门,由于三门大额枋的中央部位上端各有宝珠火焰的装饰,人们称之为“火焰牌坊”。又因为帝后的棺椁都从此门进陵区安葬,此门又被称为“龙凤门”。</p> <p class="ql-block">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明长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1]配殿、明楼、宝顶俱存。[2]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定陵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63年一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5]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明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明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一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为研究明代陵墓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