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景区位于颐和园的西北部,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园林景区,占址25公顷,包括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植图石碑、水村居等建筑,曾是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当时的“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也一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景区建筑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块乾隆玉笔亲题的“耕织图”石碑。</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石碑是一座造型古朴的昆仑石碑,是耕织图仅存的清漪园时期的旧物。碑座高0.5m,长2.5米,宽1m,厚0.6米,正面刻有乾隆御笔“耕织图”三字,碑身镌刻乾隆七绝诗七首。</p> <p class="ql-block"> 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水操学堂,使此处成为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水操学堂🏫</p> <p class="ql-block"> 介绍水操学堂历史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 展厅外的海棠</p> <p class="ql-block"> “永和轮”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政府为答谢“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对日本的支持而赠送给慈禧的一艘机动游艇,船🚢名由慈禧亲自圈定。</p> <p class="ql-block"> 永和轮是根据昆明湖水的深浅程度由日本川崎造船所量身制造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将材料运至北京,次年(1908年),川崎造船所派60余人。在颐和园知春亭畔组装船体,同年四月完工。</p> <p class="ql-block"> 石刻碑亭</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景区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延赏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是耕织图景区的主体建筑,为乾隆当年观赏农耕景象的重要观景建筑。1860年被英军烧毁,2003年复建。 </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景区的玉河及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耕织图》景区临玉河而建的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无名亭,以及连接他们的游廊,这四个堂斋亭成L型。</p> <p class="ql-block"> 延赏斋坐北朝南,南侧抱厦有横匾“延赏斋”,楹联:放眼柳条絲渐软,含胎花树色将分”。</p> <p class="ql-block"> 延赏斋北侧的横匾“水映蘭香”,楹联:“刚欣宿雨滋塍畔,又看重云起嶺边”。</p> <p class="ql-block"> 延赏斋(东西向)及前面的玉河</p> <p class="ql-block"> 澄鲜堂 (南北向)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泛舟玉河来往于玉泉山途中驻跸休憩的码头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3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澄鲜堂西侧横匾书“澄鲜堂”三个大字,楹联:“以欣春景丽如许,又见西山云吐新”;东侧槛联:“澹沱溪烟接六桥,双湖夹镜荡兰桡”。</p> <p class="ql-block"> 水操学堂二进院落的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 连接耕织图画廊的玉河斋(东西向)为坐北朝南的敞軒。</p> <p class="ql-block"> 南侧横匾“玉河斋”南侧楹联:“几湾过雨菰蒲重,夹岸含风禾黍香”。北侧楹联:“两岸行骑活于画,树里呜蝉清胜弦”。</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景区,男耕女织的田园</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景区的绘画长廊</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石刻精美,历时3年,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完成,共48幅。1860年被毁,现展出为复制品,艺术的再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埸景。</p> <p class="ql-block"> 石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石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 男耕女织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