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p> <p class="ql-block">两侧抱柱联:“文章捭阖承先哲,笔墨纵横启后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德寿堂里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上联:福禄欢喜长生无极</p><p class="ql-block">下联:仁爱笃厚积善有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德寿堂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p><p class="ql-block">下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p><p class="ql-block">持其志乃暴其气</p><p class="ql-block">敏于事而慔于言</p><p class="ql-block">(慔mù 1.自勉﹔尽力。)</p><p class="ql-block">绣房对联:</p><p class="ql-block">云山看去天无尽</p><p class="ql-block">书画工来笔有神</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思仁堂对联:</p><p class="ql-block">君子处事有忍乃济</p><p class="ql-block">儒者属辞既和且平</p><p class="ql-block">品节泰山乔岳</p><p class="ql-block">襟怀流水行云</p><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德寿堂对联:</p><p class="ql-block">福禄欢喜长生无极</p><p class="ql-block">仁爱笃厚积善有徵</p><p class="ql-block">(徵,zheng,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说文》)</p><p class="ql-block">身无半文心通天下</p><p class="ql-block">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下联没拍上)</p><p class="ql-block">石上珍禽夸锦绣</p><p class="ql-block">枝头丽蕊斗芳菲</p> <p class="ql-block">科举时代在考试放榜后,要为新考中的秀才、举人、进士举行庆祝活动,这时照例会邀请尚在世的六十年前的考中者参与,秀才称为重游泮水,举人称为重宴鹿鸣,进士称为重宴琼林。对受邀者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p><p class="ql-block">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琴心妙清远;谷性多温存。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琴将天籁合;幔卷浪花浮。</p> <p class="ql-block">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p> <p class="ql-block">绍兴博物馆主展厅1800平方米,由两层楼面组成,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部分。步入博物馆展厅,迎面即是三面大的仿古铜镜,它既是古越文化光彩眩目的象征,更是昭示后人以史为鉴的写实。基本陈列"稽山毓秀,鉴水流芳--绍兴史迹陈列",根据绍兴历史上建置的变更,分"远古的绍兴、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六大部分。从十万余件库藏文物中精选出的三百余件珍贵文物,以及图表、模型、照片、雕塑等组成的陈列,系统地介绍了绍兴从新石器时代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演绎,生动地再现了绍兴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陈列厅设计古朴典雅,迂回曲折;展览柜窗饰以越乡屋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观众徜徉期间,大有移步换景之妙。</p> <p class="ql-block">励精图治【释义】励,振作。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p><p class="ql-block">【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尽责,很符合宣帝的心意。</p><p class="ql-block">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图,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职,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项羽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最终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奠定了项羽在诸侯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最终吞并了吴国。</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这宝剑上用鸟篆文字写着:“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将这八个字翻译成为如今的现代文字就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这里出现的鸟篆文字也是如今汉字的一种宴乱前身,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常用的汉字写法。</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青铜器具,武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雹蠢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晌肆档锈。</p> <p class="ql-block">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 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当然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