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杏花楼

走行僧

<p class="ql-block">杏花楼,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湖路29号,地处南昌四湖之一的南湖北侧的湖心岛,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侧经小石板连接与环湖路和建德观街相邻。</p> <p class="ql-block">杏花楼亦称水观音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小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2006年12月18日,杏花楼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据传明朝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豪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的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p> <p class="ql-block">1919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玉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设于此,举办文物展览。1986年重新维修,并增辟广场、院门,现南昌画院设于其内。</p> <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2日,根据南昌市发改委通过的南昌杏花楼提升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杏花楼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东湖区南湖路29号、杏花楼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占地面积为4678平方米。项目包含园林景观提升改造和装修改造部分。</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杏花楼位于南昌市区南湖之中,三面环水,曲桥通达。白墙黛瓦,花梁朱柱,挑檐翘角,漏窗花墙,典型的江南楼阁。院内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湖石点缀、曲径通幽。构成古、雅、巧、小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杏花楼又名“观音亭”,观音亭四周湖水中,种着大量荷花,荷香四溢,风景优美,因此,民间俗称“水观音亭”。</p> <p class="ql-block">杏花楼又名“观音亭”,观音亭四周湖水中,种着大量荷花,荷香四溢,风景优美,因此,民间俗称“水观音亭”。</p> <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2006年12月18日,杏花楼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昌杏花楼是南昌文化古迹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杏花楼自唐代以来,经宋、元两朝,明代正德宗万历年间(公元1506-1521年),朱元璋六世孙宁王,朱宸濠曾在这里修建娄妃『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内阁大学士张位(新建县人)曾在此建别墅,始称『杏花楼』。</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居民在『杏花楼』两侧募建『因是庵』,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重建时改称『观音亭』俗称“水观音亭”。</p> <p class="ql-block">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时,这里是我起义军打击驻守贡院敌军的一个战斗点,1983年南昌市政府将杏花楼划归南昌画院管理。</p> <p class="ql-block">南昌市东湖区的著名景点,位于南昌市南湖路29号,地处南昌四湖之一的南湖北侧的湖心岛毗邻南昌美术院。杏花楼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侧经小石板桥连接与环湖路和建德观街相接。</p> <p class="ql-block">杏花楼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侧经小石板桥连接与环湖路和建德观街相接。杏花楼地处南昌市中心地带,但是其三面环水的特点造就了它宁静安详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明时杏花楼曾为娄妃的居住之地,其南面南湖之水,弱柳拂风,虫鸣寂寂,置身其中令人不由不发思古之叹。</p> <p class="ql-block">建于唐朝的杏花楼(即水观音亭),宋元两朝高人雅士多在此隐居治学。南湖水观音亭,自唐代以后,历经沧桑,终于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南昌湖心观音亭遗址又有了新的建筑。明代宁王朱宸濠在此建娄妃梳妆台,吟咏唱合,歌舞升平。朱宸濠谋反失败后,明万历年间,退休的内阁大学士张位把娄妃梳妆台改建为自己的别墅。后因年深月久而逐渐倾圯。</p> <p class="ql-block">清初,在杏花楼西侧建起了因是庵,因是庵何时建成,已无法考究,但大致可以肯定在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因是庵自清初以来历经一百三四十年的风雨侵蚀,又变得破败不堪。</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果传募捐进行重修,改庵名为“观音亭”。“前亭供祀观音,后殿满藏佛像”。因是庵右边原有一座木桥,即黄云师说“人过板桥空”的那座板桥,果传把它改建成了石桥(今灵应桥)。</p> <p class="ql-block">因此,民间俗称“水观音亭”。民国五年(1916年)以张嘉猷、包发鸾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开始筹划募捐重修湖心观音亭,民国七年(1918年)落成。次年由钟元赞写了《重修湖心观音亭碑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