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五龙居士)<br>美篇号:253932472<br> 10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温暖的季节,是秋季出游的好时节,让人惬意。<br> 洞桥,是一个以桥命名的平原小镇,与笔者居住的山乡比邻,是清代大儒全祖望的故里。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随文史专家参访过位于沙港村的全祖望故居。那时,这里只有几间破旧的小楼房,院子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一条小河从楼前经过,河水污浊不堪,河塘边遍布棘刺,周边全是一片低矮的破旧民房。至今20多年过去了,听说面貌焕然一新,便产生再一次去探古的意想。然而,时间与鄙人像过不去似的,所以一直未能成行。这次海曙区民协理事会在全祖望故居召开,笔者有幸实现了心愿。那里的“老洞桥”、百梁桥、惠民桥、全祖望故居、全氏宗祠等古迹,再一次让人感慨万千。<br> 洞桥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小镇。这里不仅有镇名、村名来源的,位于洞桥村、横卧于光溪(即南塘河)两岸,始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年),距今已有1060年历史的老洞桥,而且还有建于宋元丰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浙江省幸存的最长石礅木梁古廊桥,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的百梁桥和始建于唐朝、为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的惠明桥。然而,让洞桥人引以为豪的还是那幢全祖望故居。 全祖望故居,确切地说,应该是全祖望祖居。因为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先生赞颂为“绝顶聪明之人”,清代“康乾盛世”期间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浙东学术文化集大成者,继班固、司马迁之后最有文采的传记史家——全祖望,他出生和生活都在宁波的月湖边,这里的“故居”应该是他爷爷留下来的,是他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离会议召开尚有一段时间,笔者被眼前一座新建的“谢山故里”石牌坊所吸引,便入内参观起来。这是由小河改建的一个“荷花池”,四周用梅园石砌坎,正面的“全祖望故居”、边上的“鲒埼亭”、双韭山房和新建的高楼倒映在水池中,煞是耀眼。入门便是“四合院”式的故居,由谢山书院、全祖望纪念堂、齿德堂等组成,镂空雕花的木窗木门,栩栩如生的谢山先生座像,天井里的红花石板,旧居的灰砖黑瓦、飞檐翘角,深深地吸引着笔者的眼球。走进屋内,36块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先贤的生平及著作成就,这是全氏后人为缅怀先贤并学习其精神而布展的。“读书甬上,怀抱经世大志”“薄游京师,饱尝人生艰难”“家居十载,潜心学术研究”“衣食奔走,二任书院山长”四个篇章勾勒出全祖望的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这位诞生于315年前(1705年)风景旖旎的月湖畔的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可谓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家父给他取名“祖望”,有传宗接代、延续“全家”香火之寓意。他自幼聪慧,四岁读书已初解章句,随后几年就能吟诗赋词,对课答辞。<br> 相传,全祖望六七岁时随父亲去洞桥沙港村祖居走访,族中长辈想试试这个神童的才华,便挡住去路要小祖望当场作诗。当年,沙港全氏多以烧窑为业,有“十八太公”之称。祖望接题后脱口成诗:“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长辈们听了哈哈大笑,当即让路放行,自此也开始对小祖望刮目相看。8岁那年,全祖望兼读《通鉴》《通考》等历史典籍,14岁师从三余草堂董次欧先生习经史,从此与经史结下不解之缘。<br> 浙东史学派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丰富厚重的浙东故家藏书。19岁的全祖望,不仅数登天一阁读书抄书,还先后辗转谢家巷天赐国传抄杨诚斋的《易传》,前往带河巷陈氏云在楼传抄《春秋纂言》,到偃月街陆氏南轩借读藏书……可见其求知若渴,相当勤奋。23岁那年,他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多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刻苦学习,与李绂借读翰林院庋藏的《永乐大典》,每天必读到20卷,并亲自传钞有关资料,今传世的纪宗德、李孝谦纂修永乐《宁波府志》,就是靠全祖望传钞才得以保存下来。<br> 本来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光宗耀祖,但由于当朝宰相张廷玉与全祖望恩师李绂政见不合,次年,翰林院散馆,张廷玉故意把全祖望考核为“下等”,列为候选知县补缺。如此一来,他索性辞官回家,立志著述。<br> 公元1755年,这位史学巨匠安静地躺在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今为海曙区恒春街南侧),虽然生命只有短短50载,但全祖望一生笔耕不辍,共写书30多种400多卷,如被文化巨人梁启超视若至宝的《鲒埼亭集》38卷,以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可谓著作等身。这些诗书用力极深,文采斐然……不仅令全祖望被誉为继班固、司马迁之后最有文采的传记史家,更成为继黄宗羲、万斯同之后,浙东又一“史学大柱”。<br> 全祖望故居,可谓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虽规模不大,倒也突出了江南平原建筑的特色,与圹河边全祖望墓相比,气派了许多。<br> 全祖望曾在《桓溪旧宅碑文》中,将故里描绘为“溪上盛时,碧瓦朱甍,翚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可见洞桥自古山水秀丽,人杰地灵。<br> 洞桥是全祖望故里,月湖是他的出生地和治学之地,贯穿两地的是宁波的“母亲河”、“生命河”——南塘河,它是甬上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祖望在《湖语》中如是说:“盖城南之连阡接陌,赖之以隔蕙江潮汐之界。而非是湖,则城中之流泉,亦莫知所津逮也。”<br> 为了探访这位“史学大柱”的生命足迹,笔者在会后参观了南塘河边的“太史滨河公园”以及全氏宗祠等,怀揣着一份虔诚与敬仰,探访“谢山之路”。<br> 南塘河,开凿于唐代,距今约1200年,水源来自鄞江它山堰,它流淌的轨迹,差不多与奉化江并行。笔者曾在沙港口一带走马观花地游览过,那时的南塘河可谓是臭气冲天。而如今的南塘河,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特有的灵动婉约如水墨画般徐徐展开,孩子们在河畔玩耍,妇人们在塘内浣洗,老人们在桥边交谈,南塘河好似一位母亲爱抚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代代村民。<br> 坐落于沙港村的古渡口沙港口旁边的“太史滨河公园”内,不仅有全祖望、陆氏雕塑,更有全氏宗祠。这宗祠的设计和布置致清纯朴,不仅有祭祖敬贤、承载记忆、文化活动、全氏宗祠简介等,而且还有许多文化亮点。如品牌文化的体现,将全姓出自泉姓的来源说得很清楚: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将“全”与“泉”进行了融合,设计了古朴稳重的logo风格,并特意从全祖望留世的书法作品中“扣”出了一个“全”字,以表示对全氏先人的尊重,以及对全氏文化遗产的传承。<br> 又如廉政文化的融合,将全祖望留下了的家范:我宗,世传清廉,子孙万一窘乏,亦宜清贫固守。设计了“清廉如泉”的造型。文案既出自全氏家范,又为全氏的来源“泉”,赋予了新的内涵。再如全氏故事雕塑,作为“寻根问祖”的场所,为第一代居住在沙港村的全氏夫妇立了雕塑,还有咸淳八征士的雕塑等。<br> 在宗祠内还布展了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全山石“艺术人生”展。全山石应该是赴苏留学的艺术家最具代表的一位,也是对西方油画语言最熟悉的画家之一。他50年代和6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英勇不屈》、《娄山关》、《井冈山上》、《八女投江》等,尤其是《英勇不屈》以史诗般的纪念碑风格,象征性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一幕,表现了革命者英勇不屈的气概。还有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塔吉克姑娘》,《老艺人》,《维吾尔建设者》,《民乐》及《通向阿勒泰的路》等。<br> 全山石,1930年10月出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的后裔。1950年春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学院),1954年去苏联列宁格勒列宁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从师于梅尔尼柯夫、阿历希尼柯夫、乌加洛夫等教授。1960年归国,回到杭州母亲校浙江美术学院,曾任油画系主任、教授、院教务长等职。现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油画家协会会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他的个人艺术成就,油画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并有多幅作品被国家或地方美术馆收藏,编著的画册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2000年,俄罗斯文化部授予其普希金文化奖;2007年,全国文联授予其造型艺术成就奖 。 向东是大海,顺着南塘河自西向东,仿佛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海洋文明的进化。这条水路虽然被冷落了太久,今天经过政府部门的治理,重新找回了它的温度,在这个秋日的中午,笔者重新收获了宁波历史与文化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