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lmx 美篇号:8367882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交相辉映,如果把敦实、雄伟的大雁塔比作一个高大魁梧的英俊少年,那么把秀丽玲珑的小雁塔比作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则是最恰当不过了。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荐福寺创建于公元684年,此诗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为其献福而建的,故最初起名叫献福氏公元,698年改为荐福寺。荐福寺亦是我国另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义净法师的译经处。他在荐福寺译经共56部,并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此书堪称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姐妹篇,为后世研究中、印及中、印尼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藏经楼是寺庙的核心,是寺庙发展的根基。荐福寺的藏经楼位于小雁塔的南侧,为单檐双层结构,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取回的古印度佛经的收藏地。荐福寺的藏经楼,门上悬蓝底金字匾额"三秦之光"。里面有《长安胜迹、古塔瑰宝》展览,通过文字、图表等,详细地介绍了荐福寺、小雁塔的历史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原为15级,约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26。</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塔基座南北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券门下为青石踏步。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p> <p class="ql-block"> 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高大,二层以上高、宽递减,逐层内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圆和收顶,故整体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p> <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雁塔晨钟</p><p class="ql-block"> 钟高3.55米,重约8000千克。钟声清脆悦耳,十里之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16字吉祥语。据说如果有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去处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p> <p class="ql-block"> 雁塔晨钟是著名“关中八景”之一,敲钟祈福,消灾祛恶,可以给人带来好运以祈平安健康,烦恼消除,福慧双修。敲击三次为智慧宏开步步高升;敲击六次为平安好运万事顺意;敲击九次为吉祥长久福寿安康。</p> <p class="ql-block">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清代诗人朱集义诗:“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p> <p class="ql-block"> 慈氏阁为明代重檐歇山式楼台。砖砌高台,四面檐下均为一斗三升斗拱,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施勾头滴水。重檐之间悬明英宗亲书《敕赐荐福寺》木匾。民国时,西北军阀胡宗南驻守小雁塔,慈氏阁为其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相遇就是福,相聚更有福,吃喝皆聚福,来去有荐福</i></b></p> <p class="ql-block"> 唐尊胜幢</p><p class="ql-block"> 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坐落于小雁塔的“花径”院内,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原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经幢为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两龛,浮雕伎乐演奏图。幢身正面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其后附刻《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p> <p class="ql-block"> 此经幢的珍贵之处在于底座的浮雕伎乐演奏图。他们当数坐部伎,演奏的是雅乐。经幢上半部分有两层华盖,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形态的八个龙头作装饰,代表了天龙八部。两华盖之间有八个佛龛,塑造了跏趺坐的释迦牟尼讲法的情景,形、神与纺织品的华盖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递减之势,八面刻满了经文,位置合适,字体清晰,便于诵读。幢身上部分结构威严秀丽,下部分及须弥座稳重浑厚,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轻重合宜,繁简适度,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唐传“长安古乐"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组合打包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近半个世纪以来,被世界音乐界、历史考古界、文化学术界誉之为"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汉唐遗音原生态。"长安古乐"是西安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通行世界的一张文化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 长安古乐以“唐乐律、唐乐调、唐乐谱、唐乐曲、唐乐器、唐乐式”之"唐乐六规"中华音乐文化的最具代表属性之纯美保护传承而风靡当代世界文化大旅游领域。她用跨越千年的盛世妙音,感动震撼着人们的情思和心灵,聆听绝响,使之成为世人向往赞叹的丝路汉唐遗音。每天上演6场音乐会,每场座无虚席,场场爆满。</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白衣阁建造于清代,为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两层高台式砖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屋顶,上建殿宇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周围设回廊,底层中有门洞穿过。</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为清代建造。单檐翘角、歇山式蓝色琉璃瓦顶,下为青砖砌券门洞,长2.9米,深2.55米。有脊兽,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花纹,南刻《勅赐荐福寺》,北刻《最胜法门》。为荐福寺南门北侧,平时不开,需从北门或西门大门进入。门上匾额“最胜法门”表明了荐福寺作为皇院的崇高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