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教育在“亲情”中自然发生 <br><br> 学生叫他“阿潘”,做“阿潘羹”、演葫芦娃、运动会上同场竞技,校长是他们抹不去的青春记忆。<br><br>教师视他为“兄长”,在学校,学他的教育艺术,家里的大事小情也想听听“阿潘哥”的建议。<br><br>家长称他“亲密伙伴”,他的书被家长放在枕边,家庭教育遇事不决随时拨打“阿潘热线”。<br><br>亲情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br>“亲人”要有生活味,他就把课堂搬到商场、河边、山林,开展场景式教学。“亲人”一个都不能少,他就试水分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习困难生。“亲情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潘志平认为,广义的亲情关系具备情感教育的积极本意,能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消极情感,主动悦纳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所以,校长要用心去经营校园里的‘亲情场’”。<br>从亲情定位到教育落点在潘志平看来,亲情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爱与付出,更是基于“假如我是你”的角色互换与认同,是教育目的也是育人手段。在完成了人际关系的“亲情”定位后,潘志平思考的是将教育融于其中,以达成“品行正、情商高、身心棒、学业佳”的育人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以生为本?公益中学选出6名“学生校长”,每两周潘志平与他们召开一次会议。他只做旁听、适时追问,集思广益之后,尊重并采纳学生的决定。后来,“艺术节请保安、食堂师傅一起参加”“重复性的作业再少一些”等决策也都出自学生之手,他只忠告一句:“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做主的事情我负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