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故事,我的记忆

裴长安

<p class="ql-block">家族故事,我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腊月已进,春节即将到来 但我的心情没有一丝的兴奋与喜悦。漆黑漫长的夜里我辗转反侧思绪万千难以入眠。心情无比沉痛……又是一年即将过去,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相貌时常在我眼前浮现,以前与父亲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时常又闯进我的梦中。感觉又回到从前,更加强化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使我更加深刻意识到父爱的神圣和深邃。祈愿天下都能免去丧亲之痛,可人生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又岂能奈之何?有时候在闲暇之余回想从前,那时候家族成员你来我往.熙熙攘攘、互帮互助,好不热闹。往日的记忆碎片好似一部电影,一幕幕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回味起来,总会觉得心里甜丝丝、热乎乎,以前的情景给我留下了刻苦铭心的记忆。在我的人生中成为难忘而美好的经历。这几年父亲叔叔一个个的离我们而去,不舍、留念、伤感……复杂的情感瞬间全部涌入我的心头,心灵深处在隐隐作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想念亲人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又回忆起他们曾经热爱的锣鼓,家族故事。裴氏家族锣鼓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三代人,创立人我的父亲裴广明至今已有七十载。从爷爷那辈为第一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爷爷奶奶也非常喜爱社火运动,他们对社火的那种热爱程度无人能及。对社火的执着,对儿子们在社火运动中的支持,对来往锣鼓人的热情招待,他的无私奉献,朴实善良,慈祥忠厚的品德赢得了众多来访者的赞誉与认可。裴氏炒米巷锣鼓从人背鼓,自行车架鼓,到马车上汽车,从民间社火运动的复兴、盛行、鼎盛、直至辉煌。这70年一路走来,裴氏锣鼓见证了它的成长历程。精彩来自于不断的努力与付出。父亲是太原锣鼓的先行者,奠基人,他在社火产物锣鼓的历程中起到了助力前行的作用。使太原锣鼓快速的进入了它的盛行期。为社火运动太原锣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民间社火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与家族成员裴跃明(二蛋)及社会各路精英如乔店,李翰章,武添增(付生),李茂元(臭小),安孝礼等,他们传承前人的鼓曲,那时候鼓曲单一简单,就两个曲谱,“滚”,“一二五”他们背上鼓拿上家具走街串巷,进大院,送喜报,迎九大等活动。并把前人的鼓曲传播推广到社会及厂矿农村。并在五十年代后期58年把“滚”的鼓曲中间转换引用“咚才”使鼓曲更体现出它的节凑性和稳定性。曲谱有了大幅变化,几十年来一直盛行到现在。后来“滚”的鼓曲在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因名称不雅,因此改名为今天的“流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期父亲和诸多老艺人通过传承、挖掘、整理、推广、创新,又续增了三套曲谱 ,使锣鼓爱好者为之一振,为后期的太原锣鼓锦上添花,62年他与武添增(付生)裴忠祥(小裴)等人齐聚矿机在他的大胆提议下突破传统,大家具对大家具以两组对打形式就此产生,并快速推广,得到所有锣鼓人的喜爱与认可,使太原锣鼓更加丰富多彩,气势磅礴,激情澎湃。在此期间裴氏炒米巷锣鼓不断壮大,新增了裴友明(牛牛)裴玉明(三蛋)在裴家的影响下,感染下,推动下,本街锣鼓爱好者如李春生(小狗狗)田福子,四四,三根,郝生明等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加入了裴氏家族社火运动中,最为代表的李春生后来成为锣鼓界的佼佼者重量级人物。他的指挥刚柔并茂,身姿潇洒,表情严谨又不乏幽默,别具风格,在太原众多指挥中独领风骚,无人超越。至今锣鼓人谈论起来津津乐道,回味无穷,他的指挥风格成为永恒的经典。那时候炒米巷四号院好比水泊梁山聚义厅,社火精英杰子不计前嫌齐聚四号院,庙前街,三桥街,校尉营,靴巷,铁匠巷引领者如刘耀文(宝子)毕奎(老和尚)王平华(小和尚)张铁生,武添增,裴忠祥,聂氏弟兄,白林生(二小)牛头豹等,他们聚集在一起,推杯换盏,畅谈鼓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各自身怀绝技,尽显英雄本色。为太原锣鼓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推进作用。64年父亲因工作需要调至西安,在他调离这十年期间,家族成员裴跃明,裴友明,裴玉明,李茂元及炒米巷锣鼓人继续发扬家族传统本色,弘扬炒米巷精神,砥砺前行,不负昭华,为社火为梦想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七八十年代,裴氏炒米巷锣鼓更加威武霸气,家族成员裴贵明(四蛋)及本街外巷锣鼓爱好者如赵氏弟兄,苏连泰,张铁成,龙儿等。他们奔波与太原大街小巷,厂矿农村,展现精湛技艺都是锣鼓界的佼佼者,无论锣鼓高跷都是行家里手,值得一提的是锣鼓艺人苏连泰,他在八九十年代大拨的花样创作上来源于他的灵魂深处,触动着他的艺术灵感,呕心沥血,刻苦钻研,敢于探索,勇于奋进,不断创新出千姿百态的挽花动作,使所有大拨的爱好者大开眼界,争先效仿,学习他的大拨技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魅力动作艺术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在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中期,潘献瑛的狗相咬曲谱,王平华的五二一曲谱先后问世,这使太原锣鼓曲牌更加丰富,逐步形成多套曲谱,因此七十年代中期把这些曲谱取名为太原锣鼓直至今日。由于民间社火运动各项产物进入了盛行期,各街各公社组织社会各界红火人正月十五闹元宵,于是裴氏家族锣鼓铁匠巷高跷服务于柳巷公社,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裴氏锣鼓和三机床锣鼓两家齐上阵,他们激情味道的鼓点,铁匠巷马家弟兄过人的胆识 ,精彩的高跷技艺 他们精彩绝伦的演绎曾经给南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难忘的艺术经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裴氏第三代闪亮崛起,成员有裴长安,裴长彬(彬彬)裴长春(二小)毕锐豪(亮儿)毕锐杰(小猫)他们传承父辈们的传统技艺,活跃于太原大街小巷,厂矿及农村。裴氏锣鼓即三星锣鼓队七个月后成立了第二家私人锣鼓队,环球民间锣鼓俱乐部,成立人裴贵明,锣鼓队参与酒店商场庆典,农村培训,参与多次锣鼓大赛,并跨省为中国华夏民间瓷器展示会演绎了精彩激情的太原锣鼓。九十年代后期第三代因工作原因逐渐淡出锣鼓界,但父辈们仍然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活跃于社火运动中。父亲无论在社火运动中还是锣鼓大赛中,人们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后来又在太原锣鼓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工作中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造就了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给观众无限的神往,而艺术的内涵在于不断的创新,艺术的价值在于给人无穷的力量。艺术的真谛在于永恒的追求。有了艺术你才有了灵动的精神,裴氏锣鼓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尊重艺术,更热爱人生,学会做人,遵循仁义道德,裴氏锣鼓历经70年,但微温依旧。我们这代人继承并发扬家族传统,家族技艺,尊重老艺人,扶持新人。共同成长,一起进步。</p><p class="ql-block">不管任何一个产物,它的成就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所拥有或代表了的。它是诸多老艺人的智慧的结晶,是几代人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一步步的走到今天。今后更要坚定不移的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锣鼓艺术经典。在民间社火艺术的长河里留下我们每个人的脚印,永远映照在人们心间。让你我谱写一篇绚丽的时代篇章,成为百年的美好记忆,后来者的美丽的传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