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研学时间:2023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研学线路: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径山寺</p><p class="ql-block">小队成员:麻芮,刘一诺,马睿麒,毛泓博,汪芸朵</p> <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方块字的横竖撇捺间,在多民族融合的携手共进中,更在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里。</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毛泓博爸爸的策划下,我们小队在7月9日开启了此次良渚文化研学之行。</p> <p class="ql-block"><b>研学第一站:良渚博物院</b></p> <p class="ql-block">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主题所传达的深厚、悠久韵味,深刻于队员们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从水乡泽国,到文明圣地,再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走、一路学,看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模型,观摩了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也欣赏了各种象征信仰与制度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b>研学第二站------良渚古城遗址公园</b></p> <p class="ql-block"> 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千米的遗址公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而美!</p><p class="ql-block"> 坐在观光车上,我们深入领略这“中华第一城”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啊,原来良渚遗址是施昕更调查发现的。他为我们华夏文明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看了他的介绍,同学们不禁遗憾于他年仅28岁就病逝了。</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p> <p class="ql-block"><b>研学第三站------径山寺</b></p> <p class="ql-block">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是距今有1200余年的古刹,是佛教中国化之后最后的高峰。其地址在 余杭区径山镇,有“江南五大禅院之首”的名誉。</p><p class="ql-block"> 陆羽也和径山有着不解之缘。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陆羽在这里所著的就是《茶经》。因此,径山也成为了“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p><p class="ql-block"> 乘景区接驳车来到山顶,雨后的径山,空气清新、气温宜人。远处半山腰云雾缭绕,令人神往。真不负这句“禅茶一味悟天下,独一无二是径山”。</p> <p class="ql-block"> 走入径山寺,殿宇层叠、气势恢宏。队员们品建筑之美、赏景观之精,也许下自己对未来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研学进入尾声,队员们热烈讨论,再次沉淀今天良渚文化之行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幸运的。他们所生活的太湖流域,碧水纵横、绿树繁茂、白露轻飞。</p><p class="ql-block">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勤劳的。他们依水而居,种水稻、捕鱼虾,筑屋制陶、饲蚕养猪。</p><p class="ql-block">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更是有智慧的。面对暴雨和洪水的挑战,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设计并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拦洪大坝系统。</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后用各种科学知识发展我们的国家,用经年的文化积淀继续发扬我们优秀的华夏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