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董庄村后湾王氏支谱</span></p><p class="ql-block"> (有待家族成员合作补充完善)</p><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历来注重考究家族历史来源,这种生生不息的血统观念和寻根意识,使每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大凡一个人,不管居于何地,无论天南地北、城市乡村、富贵贫贱,能够编入宗谱,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是为最大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现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董庄村后湾自然村高头山上走出的我王氏家族子孙人口约50多人,分布于宁夏固原、中宁、银川、红寺堡,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由于没有族谱,有如无源之水,就拿起名来说,每个家庭各自起名,互不衔接,上下辈名字用相同字多见,外人很难区分是那一辈。我给两孩子起景字名,20年后才知道,一堂弟给自己也起景字名,我看到我三爸王勇收集来的通渭县老家资料,上辈分支就有人用景字名,现已形成事实,不好改了。为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励志自强,迫切需要一份族谱。</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我于2006年古历5月向三爸王勇等长辈探问家史,收集资料,于2007年形成初稿。当时又交二爸、三爸等长辈继续补充资料,期间向当时在世的武家四爷等老人了解情况,2008年腊月,我三爸独自去了通渭县西岔里老家,了解我二爷家有关情况,又进行了补充完善,算是对前辈的一种怀念,对后代的一种勉励。但由于上辈人先后去世,再像我大伯、大爸、三爸在世时,也很少提起家史,我辈只听到片言碎语,因此资料收集存在诸多困难,还需各位家族成员补充完善为盼!诸如:老人照片、每个家庭成员合影、各代名讳及简历、出生年月日期、通讯录等相关资料。 </p><p class="ql-block"> (王伟于2021.7.20.)</p> <p class="ql-block"> 【 王 姓 寻 源 --- 传 说 】</p><p class="ql-block"> 王氏来源众多,几乎无法一一考证,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称出自姬姓。</p><p class="ql-block"> 上溯东周时期,周灵王之子名晋,字子乔,被灵王立为太子,因其直谏被黜,后来便云游于伊、洛之间。身为“王子”的晋公喜欢吹笙仿凤凰鸣声,被浮邱公引往嵩山修炼。</p><p class="ql-block"> 三十余年后,在缑氏山巅之上,修炼成仙的晋公向世人挥手告别,乘鹤归天而去。故有“王子升天”的传说。而其子宗敬公,当时被人称为“王裔”。</p><p class="ql-block"> 自晋公三世孙起,为纪念其“王子”的身份,以此为姓。</p><p class="ql-block"> 摘自 王氏宗亲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附录:王姓起源一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讨论最多的说法是王氏始祖为周灵王的太子,原本姓姬,名晋,字子乔,其子宗敬因躲避战乱来到太原,当地百姓因其来自王宫,便称他为王,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王子乔也被尊为王氏始祖,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另外还有的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陈厉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孙)后裔,以王族称谓为氏;有的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史料综合分析,王姓共有八大祖、六大祖地、四大支派。八大祖:开宗始祖姬晋,衍派始祖王翦,琅琊始祖王元, 太原始祖王威,开闽始祖王潮、王审、王审知,三槐始祖王祐。六大祖地:洛阳、频阳、琅琊、太原、光州、 莘城(与八大祖对应)。四大支派: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和开闽王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家族迁徙慨况</span></p><p class="ql-block"> 据我三爸王勇等上一辈在2006年2月讲述,我王氏祖籍甘肃省通渭县新景(原名大寨子)乡张山村西岔<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村,</span>位于通渭县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世代以农耕为生。西岔里全部姓王,有一处几亩大的祖坟,坟头有两棵大树,祖坟在农业学大寨时已平为耕地。</p><p class="ql-block"> 据说通渭县祖籍原有在白布上书写记载的家谱,解放后经济困难时期,因布料极缺,被家族中一媳妇洗后做了衣服。据三爸说先祖是在清朝同治(查资料应是明朝,距今600多年)年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来。</p> <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指在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p><p class="ql-block">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p><p class="ql-block">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又据通渭族人讲述:本家族上有几代名讳及诸事不详,家族现有人口大致有3000多,分布于通渭、静宁、固原等地。固原目前有董庄村(现划归泾源县辖)后湾自然村我王氏家族,另有族亲大湾乡武坪村王耀刚、王耀东(我辈叫叔,大部分已搬迁至打战场)家族、董庄自然村王志珍、王彦兵(我辈叫爷)家族等。</p><p class="ql-block"> 我太爷辈(曾祖父)兄弟二人,大约于民国初年(1911年后),二太爷名王仓由于赌博输钱,为躲债由通渭老家逃至固原县大湾乡牛营村董家当长工。据老年人回忆,太爷身强力壮,勤劳灵活,很会干农活,董家人曾言:此人干不了几年长工就会自立家业,后来也算被言中。</p><p class="ql-block"> 二太爷一边给董家干农活,一边在下雨天或放牛空闲中,在后湾村西南边峁峁嘴下南侧开垦了几块陡荒地,于民国四、五年间和我大爷(祖父)搬到后湾武家崖背闲置的窑洞居住。三年后于民国7年(1918年)在后湾村高头山上修了简易房、箍了窑洞,买了张家几块地,举家搬迁到高头山上居住。大爷娶妻我大奶,后陆续搬来太奶、姑奶、三爷,将姑奶许嫁武家。继续开垦荒地,后在民国17-18年间大旱,靠吃野菜、蕨菜补济度日,没有借粮,做到了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到1949年固原解放时,家族人口15口,土地148亩(包括包租包挡),牛马各数头,羊20多只,正式雇长工1人(几家放羊共雇长工1人),在解放前后大爷和三爷分为两家。1958年土改时,家庭成分先划为中农,后划为上中农,1960年又被划为富农成份。</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居住地、人口简况</span></p><p class="ql-block"> 后湾村距固原城33公里,东南西被黄土梁峁包围,东接牛营村,南临董庄自然村,西依杨岭村,北接靠前湾(也叫前嘴)村,流水由西向东转东北汇入茹河,有峁峁嘴(高德地图查海拔约2118米,手机指南针查2099米)、武家湾、高头山上梁、阳山、阴山等小地名,土地较平缓,黄土深厚,总面积约3000多亩,1990年前后人口最多时有40多户,有柳、武、王、吕、张等姓300多人。约在2000年后由于进城务工、搬迁移民等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到2021年,常住人口不足10户,只有20余口。</p> <p class="ql-block"> 我王氏居住的高头山上,处于西侧半山腰,是祖先在地形凸起处人工平整宽20余米的扇形平台,位于东经35046,00.27,北纬106014,54.39,海拔约2086(2055)米,包括碾粮食场在内3亩多,现被树木杂草封锁。门坎旁边有一棵百年大杏树,院坎及后背杏树居多,门坎下有水蚀支沟,交通不便,吃水要到沟底或武家住地下面的水泉去挑。解放前曾建土木上房三间,二梁五檩结构,还算气派,当时在后湾是最好的,土木大门上有“耕读第”木刻牌匾。</p> <p class="ql-block"> 约在1985年,我岁爸王殿元癫痫病频发,一亲戚来游说,把上房拆了卖钱看病,拆房拉走了木料去卖,数月后来说运费大,房材品相不好,没卖上钱,给了我岁爸很少的钱,不够去银川路费,病也没看。约1983年大伯拆除原大门,简易安装到自己家门上。1984--1986年初才通电,王新刚家于2003年搬到庄下大场西侧,2006年我大妈搬到固原后,只剩三爸王勇居住,到2009年11月三爸过世后高头山上住宅荒弃,大部分房屋倒塌,大门“耕读第”木刻牌匾现保存在王伟处,到2018年只留三间土木西房,其余政府已推平,王新刚家在村大场西侧盖砖木抗震房4间,现也空闲。几家耕地约70亩,在2000--2010年间退耕还林,现有王新强耕地10余亩,王安宁的耕地7亩多,在弃耕后流转种草。</p><p class="ql-block"> 至2021年底,不包括已出嫁之女,家族共三辈17家48人,其中男28人,女20人。第三代1人(二妈),第四代25人,第五代22人。分布在固原县城5家17人,乌鲁木齐市9家21人,中宁县渠口乡1家4人,红寺堡区1家3人,银川1人,济南1家2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各世人员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 高祖父名 ,生卒年月日 ,生平诸事(简历) 。葬地及山向 。</p><p class="ql-block"> 高祖母姓氏,名或乳名 ,生卒年月日 ,生平诸事(简历) 。葬地及山向 。是否与高祖父同茔 。</p><p class="ql-block">所生二子…女,子名王……、王仓;女 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祖辈简述</span></p><p class="ql-block"> (1)大曾祖父名不详(待考),生于年月日……,卒于年月日……,享年…岁。榇葬于……地,山向……。生平诸事待考。</p><p class="ql-block"> 曾祖母…氏,名或乳名……,原……地人氏,生卒年月日……,享年……岁。榇葬于……地,山向……。是否与曾祖父同茔 ……。</p><p class="ql-block"> 夫妇所生二子…女:子名……;女名……。</p> <p class="ql-block"> (2)二曾祖父(二太爷)名王仓,乳名连狗,高祖之次子,生于1878年(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属虎)十一月初三日,卒于1960年(岁次庚子)古历六月 日,终年83岁,榇葬于高头山上梯田内,山向 。曾祖父年轻时在通渭老家从事农作,中年时因故至固原牛营子董家当长工。身高1米8多,身强力壮,干活卖力,善良节俭。后利用拉长工之间隙开垦荒地,逐渐独立,是我后湾村高头山上王氏家业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 曾祖母张氏名桂梅,原……地人氏,生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正月 日,卒于1962年三月十二日,享年75岁。榇葬于高头山上梯田内(去世那年因山向不顺,寄葬于崖背后,西南山向……,详情待考),与曾祖父同茔。</p><p class="ql-block"> 夫妇所生三子一女:子名…… ;女名……。</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曾祖父母(二太爷、二太奶)合影相片(王伟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祖父辈简述</span></p><p class="ql-block"> (1)大祖父(大爷)名王俊杰,小名吉平,生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岁次丁未,属羊)六月……日,卒于1956年古历腊月初八日,终年50岁。大祖父出生于通渭老家,12岁搬迁至董庄后湾,未上学,身材高大,力壮魁梧,说话算数,被乡民称为“狠人”、“大汉”。算盘打的很熟练,常拿自家钱替交不起杂税农户保帐,农户有钱时才还,到解放时,杨岭某户还欠保帐的几十大洋未还。但在家中当掌柜却十分节俭,家中大部分人在冬天穿单衣,盖毛毡。在1956年心口处起一疔颗子(凸出的疮)未能及时治疗,感染后第三天去世。终后榇葬于高头山上梯田内祖茔之次。</p><p class="ql-block"> 大祖母吕氏,名烈香,原……地人氏,生于1909年(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属狗)二月十二日,卒于1984年古历二月二十七日,享年75岁。榇葬于高头山上梯田内祖茔之次 。</p><p class="ql-block"> 夫妇所生三子三女:子名 ……;女名……。</p> <p class="ql-block"> (2)二祖父(二爷)名王俊庭(居通渭),生卒年月日………,享年……岁。榇葬于……地,山向……。生平诸事待考………。</p><p class="ql-block"> 二祖母……氏,名或乳名……,原……地人氏,生卒年月日…………,享年……岁。生平简历………,榇葬于………地,山向………。是否与二祖父同茔 …………。</p><p class="ql-block"> 夫妇所生…子…女:子女名………。</p> <p class="ql-block"> (3)三祖父(三爷)名王俊臣,小名库生,字秀山(上图为三爷、三奶相片)。生于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属羊) 月 日,卒于1992年古历正月二十六日,终年74岁。榇葬于高头山上祖茔之北侧10米处(另立),山向……。</p><p class="ql-block"> 三祖父也出生于通渭老家,年少时即来到后湾,并在董庄庙上白头先生处读书,先后在固原直属学校、平凉中学学习,大约在1938年考入兰州师范学院。日本轰炸兰州时正在兰州读书,大约在1941年前后和本村武国正、武坪村王沛河之父同时毕业,毕业回村时,后湾村民敲锣打鼓迎接。毕业后先在大湾乡当乡丁,解放前期安置到国民党固原县万安乡(现彭阳县小岔、冯庄乡一带,当时彭阳县境内只有4个乡)任乡长,1948年8月解放后回家。</p><p class="ql-block"> 据武克宽回忆:解放前,董庄村杨应祥到固原见三爷戴墨镜,背手枪,跨大马来固原开会,后有骑马背枪随从十余人,并于晚间将杨应祥请去招待一顿,按推理情况属实。因当时万安乡虽属国民党管辖,山大沟深,地处红区和白区的国共交错地带,共产党在万安乡活动频繁,1936年12月就在万安乡虎家小园子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37年又建立孙湾共产党支部,乡长出外需武装护送。由于我三爷担任过国民党乡长,是“三青团”团员,1958年因批斗被迫跑到新疆,1959年4月8日被谴回。1959年被判刑劳教13年,在平罗县潮湖农场劳教7年后,于1967年放回,1977年又跑到新疆,1978年又被谴回,批斗到1979年,先后在本村批斗近十年,曾被打折三根肋骨,历尽磨难。至晚年在家从事零星农作。</p><p class="ql-block"> 三祖母任氏名录秀,原……地人氏,生于…年…月…日,卒于…年…月…日 ,享年……岁。榇葬于高头山上,与三祖父同茔。生平诸事(简历)……。夫妇所生三子三女:子名……;女名 ……。</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以务农为生,由于受富农成份影响,加之在人民公社化大环境下,是受苦受累的一代,特别是在年轻时吃不饱,穿不暖,大伯、大爸养育数个子女。在1985年前,大部分家庭睡一个土炕,土炕上只有竹席或苇席,几人盖一床破被,吃饭偶尔断顿,只能靠借粮、借面度日。由于年轻时生活艰难,老来身体多病,叔辈都过早去世。</p><p class="ql-block"> 大伯王殿中一辈子几乎都在后湾村度过,小学文化程度,喜好在村秦腔演出中唱一个角色或啦二胡。还会算盘,自学了部分阴阳和中医书籍,会看吉日,偶尔给病人开中医处方,春节时常给村民写对联,种庄稼不精细往往欠收。</p><p class="ql-block"> 大爸王殿华小学文化程度,勤劳节俭,除走新疆几年外,都在后湾村务农生活。</p><p class="ql-block"> 二爸王殿国、二妈聂桂芳70年代带一家人去新疆乌鲁木齐谋生,带动了一部分亲属及亲戚到新疆谋生,初步开始走出大山。</p> <p class="ql-block"> 五、辈数字号</p><p class="ql-block"> 第一辈:仓,第二辈:俊,第三辈:殿,第四辈:老人没有统一安排,小名以“乾”字为主,可能是“乾”字辈,长大后各自起名。第五辈:没有统一安排,各自起名,有景、新等,已无法统一。建议后辈字号如下:</p><p class="ql-block"> 学、树(书)、传、承(成);</p><p class="ql-block"> 立、业、守、道;</p><p class="ql-block"> 家、兴、秉、福;</p><p class="ql-block"> 有、功、致(治)、远;</p><p class="ql-block"> 忠、振、集、成 等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六、传统家训</p><p class="ql-block"> 百代式第,英才辈出,祖籍山西,明代迁甘。祖上数代,旅居深山,勤劳节俭,秉承耕读,文化修身,忠信为本,自强自立,负重敬业,谦虚谨慎,为人厚道,宽宏大气,广结贤良,孝敬父母,善待他人,乐善好施,乐于吃苦,清明薄利,处事以忍,禁食鸦片,严禁嫖赌,诚实守信,家庭和睦,团结协作。祖灵荫佑,恩泽子孙,福寿盈门,繁荣昌盛,和顺永存。尊祖传承,寄予后人,努力进取,奋发有为,振兴家族。(可以修改完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七、逸闻故事</p><p class="ql-block"> 1、据老年人讲,后湾最早搬来的是柳家、武家,当时,有不知主的古坟,土地呈耕种的台阶状,但都被黑刺(沙棘)林等树木笼罩,有狼等野生动物出没,晚上常架火吓狼。荒地都归董家所管,给董家交一些费用后,可以开荒种田。</p><p class="ql-block"> 2、大爷王俊杰,身强力壮,说话算数,解放前被乡民称为“狠人”、“大汉”,临近村庄人都不敢欺负。但也有例外,董治云就不怕,董治云属董家大户之子,住董庄,两口子无儿女,不种庄稼,吸食鸦片,谁都不怕,庄稼成熟季节到各家去背收割好的粮食捆,周边无人主的古坟,每年清明挂几片纸,说是他家祖坟。大爷曾搬了一古坟上的几块土块,被董治云知道后,来说搬土动了他家的脉气,两次整人拿走了所买一头牛的钱才罢休。</p><p class="ql-block"> 3、太爷、大爷勤劳善良,关心长工、短工生活,流传有“武干饭,柳清汤,高头山上吃起香”,长工、短工都愿给高头山上干活。每遇逢年过节或遇上干旱年景时,太爷就站在门前看谁家不冒烟,估计生活困难,就给谁家送吃喝,给搬来的新户支援不少钱粮。</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八、祖坟位置</p><p class="ql-block"> 祖坟在高头山上住宅之北约100米处的梯田内,埋有太爷、太太、大爷、大奶。祖坟再向北10余米,是三爷、三奶坟。大伯、大妈(王彩霞)坟在住宅西50米处,大爸、大妈(王秀珍)及三爸(王勇)坟在住宅南200米外的武家湾,二爸(王殿国)埋在新疆。早逝的我二爸(王殿民)、岁爸(王殿元)简易坟在梁背后地坎角。</p> <p class="ql-block"> 九、有关留存资料</p><p class="ql-block"> 1、下为大伯留下字条</p> <p class="ql-block"> 2、三爸留下的字条</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通渭县老家情况:</p><p class="ql-block"> 人员:</p><p class="ql-block"> 大曾祖父,生二子,姓名不详;二子各生一子,老大取名王喜,小名榜科;二子取名王文。王喜生二子,取名王景林、王景录(第四代);王文生 子,取名 ,现住老家。</p><p class="ql-block"> 二爷王俊庭,小名:满库(又一说叫库娃),给亲房 顶门,一直住通渭老家,生4男3女。二爷后代现住三户5位老人,年轻人都在外地谋生。</p><p class="ql-block"> 老大王勤,生4子,分别叫王耀武(后代王念念、王念红、王娘粉(女))、王耀明(后代王红霞、王小云、王宁宁)、王耀军(后代王宝辉、王琼琼)、王耀林(后代王志祥)。</p><p class="ql-block"> 老二王钦(乳名白种),生子王满钱(后代王志兵、王娟娟)。</p><p class="ql-block"> 三子王收勤(乳名收种)。</p><p class="ql-block"> 四子王福财,生子王小虎。</p><p class="ql-block"> 长女王改改,由太爷、太太拉大,出嫁通渭王家岔;次女王改叶,出嫁到通渭杨川;小女王秀花(小名杏叶),出嫁大湾乡武坪村西沟张家。</p><p class="ql-block"> 注:这一支还缺了王(乳名来有)原通渭县交通局副局长,王景荣(乳名来润)、王(乳名润前);</p><p class="ql-block"> 王润有</p><p class="ql-block"> 王淑有 等(待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4、部分人员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