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简介</p> <p class="ql-block">《书简阅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金铁木、戴修扬执导的文化纪录片,于2021年2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p><p class="ql-block">该片共六集,以30封古代书信为载体,分别从小人物、爱情、友情、人生经验、家风、家国六个主题,讲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观后感</p> <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被宏大叙事所充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平民却湮没在宏大历史的背后,至多成为事件的背景,且总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如饿殍遍地、万民欢庆之类。有时我会心生疑惑:那些无名无姓的平民如今都在哪里?他们随着时间升起又沉沦,没留下物质或精神的任何痕迹,仿佛不曾来过人间。试看荧屏,电视剧中有名有姓的都是绵延不绝的君臣将相和勾心斗角的后宫佳丽,百姓从来都是无名无姓的群众演员,沉默的大多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书信文辞称不上优美,甚至还伴随着错别字。但正是这些粗陋素朴的语言托举出一副副鲜活的面孔,黑夫和惊穷困无奈的“急急急”,让我们感受两千年前秦国士兵的心跳。宣的塞外之苦,米薇的绝望之情,二娘子的俏皮活泼,赵义深的恋乡之心,跃然纸上,将古代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富有质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是你告诉我爱情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小人物的故事,组成了历史,历史中那些爱情也让人触动。</p><p class="ql-block">徐淑写给秦嘉的书简,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也是如此动人。这是简单的书简,但是有着深刻的爱情故事,依然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再大的风</p><p class="ql-block">我都去接你</p><p class="ql-block">爱情固然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友情也是,并且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嵇康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生死之际相互成全,友谊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此。</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和元稹就是照镜子时看到的另一个自己,庆幸遇到“双子星”,一个灵魂契合的人。</p><p class="ql-block">司马光与王安石,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之君子,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吴兆骞和顾贞观,愿意竭尽全力帮助朋友。人这一生没有几个十年,但是有人愿意用几个十年,实现彼此的承诺。再大的风浪,也不影响我来接你。</p><p class="ql-block">人生路漫漫,有一个挚友,一位知己,不枉此生。</p><p class="ql-block">孤独的路,勇敢的心</p><p class="ql-block">中国文人,有自己的文心,文骨,任风雨打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风骨。</p><p class="ql-block">李贽</p><p class="ql-block">绝对的思想觉醒者,晚明诞生了李贽,但不配拥有李贽。他的思想点亮了未来,但那个繁荣一时的明王朝即将走到镜头。</p><p class="ql-block">顾若璞</p><p class="ql-block">一个女性在封建王朝的伟大创举。</p><p class="ql-block">袁枚</p><p class="ql-block">豁达的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早已领先现代人许多。</p><p class="ql-block">“四海几人云得路,诸生多半壑潜鱼”,“然而人所处之境,亦复不同,有不得不求科名者。”但也有人如同阿通,不必苛求功名,晚辈有如此贤明的长辈,是福。“子孙者,天地间一苍生耳,与我何与,而世人过于宝惜爱护之。”人生不是考试,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做父母如此,教育子女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郑板桥</p><p class="ql-block">对农民的敬重,对农业的重视,他被称为怪人,但他却像他画的竹,在乱石中,悬崖边,细竹迎风生长,看似孱弱,却充满傲气。</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生活在既定的轨道上,但总有少数人他们不同流俗,特立独行,他们用智慧之眼勇敢之心,点燃了一个时代的光。</p> <p class="ql-block">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看倒数两集的那天,晚上正好看到这句,是陈与义的词。第二天看最后一集,想起来随后就该读岳飞的那首满江红了。</p><p class="ql-block">片头一片银杏叶划过书页,信笺化成驿马、鱼、鸿雁,飞向一轮圆月。颇有点联想《春江花月夜》。</p><p class="ql-block">第一集的第一个故事,战国的战士家书。他们在历史上留名的地方或许只有这封木牍。解说最后也说,不确定他们俩有没有回家。在这儿我感觉到一个人在过去那么长时间里的渺小。本集后面的故事,也是类似,只有只言片语显示一点主人公的经历。不禁想到苏公的比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一点字句就好像雪地爪印,凭着它,后来的人们想象整只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那时候的爪印,也是指爪分明,就是以前的人,也和今人有类似的感情和体验。爱人分别、朋友异见、孤注一掷… 具体境况不同,其心也相似。片中讲到宋之前寄信有一定不确定性,所以大概很长时间才能往复一次,那么也许很多情感、很多事情都会凝聚在一封信里。我总想把诗比做咖啡,而且是朴素的花式或者espresso,因为它能用很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传递复杂的情感。书信我觉得是,辞采或许不及诗文,情感浓度或可比拟。</p><p class="ql-block">二三集重在传情。这十个故事,大部分都因为某种难以违逆的原因没能和爱人相聚,或者和友人随心交游。身世、门第、局势、观念,类似的阻碍让人无可奈何。所以看的时候,觉得字里行间都是“身不由己”。因为难以改变现状,所以更想回忆过去的美好吗。</p><p class="ql-block">后三集,或可看作不平则鸣。说自身的志向也好,训诫后辈也好,表忠心也好,或许是在传达自己所相信的事情。我的体验,这三集的被触动程度恐怕和观众个人有很大关系。因为之前的友情亲爱即使没经历过,生活中总也看过例子。但言志共鸣比较难得我感觉,明确自己的想法这件事本身就不很常见了。所以或许我没领会到他们说的精神,然而其笃信,其坚定,也可称道。</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感觉解说词算是在讲故事而非讲道,难得。我没看到很多关于人物的评价,只需沉浸到故事里,自有对人物的感受。演员们虽然没有出声,几个瞬间的情感表现真的渲染到我,比如李商隐写“却话巴山夜雨时”、王献之最后的忏悔、嵇康临别的托付、或许回来或许没来的那奈德、元白最后一次见面的凝视、有父风的范纯仁上庙堂,陈京莹的“尽忠不能尽孝”… 书法表现也体验很好,各种字体甚至语言的书写过程,仿佛能加持其中情感的传达。读信的声音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总之很喜欢这部纪录片,像一个小小窗口,可以看到广阔过去的一点点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