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随笔

山林问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绝《钓》的写作随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19日,我在“美篇”上发表了题目为“钓”的一首诗,截止到今天(6月24日),阅读量竟然达到了3982人次。没想到这首小诗能得到这么多美友的偏爱。作者在这里向大家致以亲切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此诗写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要写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灵感的驱动。</p><p class="ql-block"> 箭河,全名叫半支箭河。每天清晨,我都来岸上跑步。见那清清的河水中,有蓝天,有白云,有岸上的群楼,堤边的杨柳,跨河的桥梁,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后来我把目光稍向岸边一移,这些垂钓者也加入了画卷,这就更妙了,因为有人的进入,使之更“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卷一连几天都在我的眼前出现,因为我每天都来这里步。行进间,我反复的构思如何来写。想来想去,有时候超了跑步里程竟然忘记了疲劳。后来我终于定下了诗的着眼点——写人,写垂钓者 。</p><p class="ql-block">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讲求起、承、转、合。按照章法结构我写出了草稿:</p><p class="ql-block"> 箭河破晓淡繁星,</p><p class="ql-block"> 楼影天光映水中。</p><p class="ql-block"> 最是堤边风景美,</p><p class="ql-block"> 提竿下饵钓鱼翁。</p><p class="ql-block"> 首句、二句,写河中景色,繁星淡淡失去,楼影天光映在水中。还算可以,第三句的转折作用也可行,第四句“合”,纯属于平铺直叙,平淡无味,特别是“钓鱼翁”呆板得没有一点生动感,这是“着眼点”根本没有“活”起来的败笔。</p><p class="ql-block"> 大脑中的几经磨合后,我又写了第二稿:</p><p class="ql-block"> 箭河破晓繁星淡,</p><p class="ql-block"> 楼影波光动水天。</p><p class="ql-block"> 最是堤边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银钩挂饵钓馋鲢。</p><p class="ql-block"> 这一改,由“庚”韵改为“寒”韵。首句“平起仄收”。第二句“动水天”的运用,使水中的天有了动感,有了动感,便有了情趣,把这样的描写放在这里,是为第三句搭个“架子”,让第三句语义在“递进”的同时又进入转折,从水中情趣转换到“最是堤边有情趣”。第四句“合”,“银钩挂饵钓馋鲢”,我用了两个“借代”的修辞。用“银钩挂饵”的动作代指钓鱼翁;用“鲢”代指鱼。后来我又将“钓”字改掉,换为“诱”。这一改,可收到了两个效果:把银钩挂上鱼饵来“诱引”馋鲢上钩,给这个句子又增点情趣。 另一个,诗中删去该字,将其设为题目,作到了“文不犯题”,这是写格律诗必须首先要作到的。这样一来,此诗就基本定稿了:</p><p class="ql-block"> 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箭河破晓繁星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楼影波光动水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是堤边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银钩挂饵诱馋鲢。</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记,仅是自我感觉,不妥之处多多,敬请诸位美友不吝赐教。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