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探源之八 端午节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有两个传统节日,日月相叠,一个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另一个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相比之下,端午比重阳的规格高了很多,它和春节、中秋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五月初五是五月里第一个五天,以此为“端五”;按照天干地支、子丑寅卯排列,寅月是正月,排到午月正好是五月,而且,古人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也通常写成“端午”。关于端午二字最早的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其有言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但是关于“端午”这个节日的确定,似乎要比西晋更早。因为端午同时有着端阳节、重五节、龙舟、当五汛、天中节、端礼节、菖蒲节等众多称呼。不管是端午的端字(初始),还是午(五,午月既五月),亦或是其它几种叫法,很显然所指的都是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同时,“午”也是时间标志,上午11点至下午1点是日中午时,这个时间段又被称为“阳辰”,由此“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和我国其余的三个传统节日,中秋,清明,春节一样,其所代表的是在农历历法中具有实际含义的节气日,而不是为了纪念某人所设立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郎世宁《午瑞图》</i></p> <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在上古时代,"五"这个数字被当成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数字,而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中的"恶日"。于是到了这天,人们都会进行祭祀跟辟邪的活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屈原也不例外。所以说,其实端午节最开始和屈原的关系,大概就只有屈原也过端午节吧。直到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屈原选择在汨罗江自尽之后,端午节才慢慢地成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端阳景图 [清]余 樨</i></p> <p class="ql-block">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在古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就有把五月称为恶月,毒月的记载,比如说在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便曾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戒斋,处处掩身……”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夏至期间潮湿炎热,这种环境适合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的生长,也容易滋生细菌。这个阶段的人也容易生病,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如现代发达,所以大家认为五月不吉利,五月被看作毒恶月份。五月初五就被视为最不吉利的一天,是毒月中的毒日,这一天出生的娃娃很不容易存活。这个时期蚊虫病害猖獗,古人们便用气味重的香囊、香草、菖蒲、雄黄酒等防止毒虫近身,以免染上疾病。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徐扬《端阳故事八帧》。此图册描绘的是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包括射粉团、赐枭羹、采草药、养鸲鹆(qúyǔ)、悬艾人、系采丝、裹角黍、观竞渡这几种习俗,每幅画角都有小字,对画面进行了详细注解。</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聚众临流,称为龙舟盛会。端阳故事八帧,臣徐扬敬写。</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射粉团》</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dìng)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粉团大概是现在的糯米团子,角黍就是粽子。几个女子正挽弓射箭。</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赐枭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题跋: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枭就是现在的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恶鸟,长大之后会将母亲吃掉,所以又叫它们不孝鸟。图中一个公公端着一盅羹,赐给一个官员。</span></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先秦时代,百姓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着太阳和月亮的位置辨别时间,经过长年累月对大自然的观察,慢慢地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一年里有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正好处于夏天,便取名夏至。这个时候粮食都已播种下地,没有多少农活要做,百姓就搞了个祭祀活动,祈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祭祀用的祭品就是粽子的最早版本,箬叶包裹着黍,黍是五谷之一。那个时候还不叫粽子,叫做角黍。当时的文化讲究阴阳学,白天为阳,夜晚为阴,而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俗称“阳顶天”。角黍用的箬叶为阴,黍为阳,正好阴阳调和,有陶冶万物、风调雨顺之意。</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採药草》</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传说午时阳气最盛,这时所采的药药力最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养鸲鹆》</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鸲鹆就是八哥。</i></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叫“端午节”呢。“端”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通假字,“端午”就是初五。唐代之前通常称作“五月初五”,唐代以后“端午”成了主流叫法。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者,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故,端为始;午者,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才正中;由此,阴阳交错立正,是为端午。因为端午距离夏至很近,“角黍”也有驱邪避毒的作用,所以端午节人也吃“角黍”。后来,黍米变成了糯米,角黍也改称粽子。因为糯米粽子更加好吃,人们又只在端午吃粽子夏至则不吃,于是夏至就渐渐连“角黍”也不吃了,人们只在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吃粽子习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端午图 [清]任 颐</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端午节观竞渡《清史图鉴》</i></p> <p class="ql-block">粽子的记载,大致早于屈原出生前的三百多年。后汉《风俗通义》有端午和夏至吃粽子的记载,但没有说到屈原;南朝《荆楚岁月记》有夏至吃粽子的记载,也没有说到屈原。而且粽子发源,也早于屈原的诞生。将端午节和屈原捆绑在一起,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梁朝有一个叫吴均的人,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逐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五月五日跳江也是这本书写的,此前屈原跳江没有具体时间,而南朝距离战国时期已经七百多年,有多少可信度呢?众所周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先有春秋,后有战国,因此端午节并非因屈原而生,但却因屈原而长。</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悬艾人》</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ráng)毒气。</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悬艾人就是在门上挂艾蒿,这个习俗现在在南方地区还比较盛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系采丝》</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古代的五色,是与阴阳五行对应的。指黄、青、白、赤、黑这几种颜色,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裹角黍》</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题跋: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独有一种有关阴阳的思想,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意思是冬至时阴气盛到极点,阳气开始萌生滋长,夏至时阳气盛到极点,阴气开始萌生滋长。阴阳包裹指阴阳二气胶着混 沌的状态。在唐代以前,粽子并不是纪念屈原的。</i></p> <p class="ql-block">龙舟和端午节也没有半毛钱关系,龙舟最早的记载已经可以追溯到西周穆王时期:“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之上。”《穆天子传》。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江浙沪地区以前大部分属于吴越,吴越地区的百姓把对于龙的信仰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吴越地区水多,百姓就做了龙形小船,既是祭祀,还可以比赛。关于龙图腾的崇拜在《说苑·奉使篇》里面已有记载:“(越人)剪发文身,烘然成章,以像龙子,将以避水神。”也就是说,把龙刻在船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屈原,同时也更不是为了曹娥或是伍子胥,其最早的目的就是为了驱邪避害,类似于某种宗教形式。不管是龙舟竞渡还是往河里丢粽子,饭团等食物,其最早的都与古人祭奠龙神,驱邪避害有关。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从而可以认定赛龙舟习俗并非在屈原投江之后才有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端午节龙舟竞渡</i></p> <p class="ql-block">“时逢端午思屈子,每见龙舟想汨罗”。不管是划龙舟还是吃粽子,在最早的时候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风俗,之后在文化的融合中,三者包括其余几项活动才逐渐结合在一起,并附会到屈原身上。那么,为什么提到端午节,想到的历史人物就是屈原呢。因为屈原是个极其有文化的人,屈原不仅有才,还很爱国,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得统治,利用屈原的愚忠,宣扬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所以端午节不仅能说“端午安康”,也能互祝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