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结核患者在我国的发病数位居全球第二,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肺结核处于第2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基于这样的形势,国家对肺结核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一直很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公卫人员在对这些患者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尤其提到了对于不配合管理的患者,基层可以请求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如果还是坚决不同意的,基层公卫人员可以不将其纳入管理。所以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得硬着头皮上,尽力做好就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其中包括流动人口患者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常住肺结核患者是指辖区内常住人口中的肺结核患者。具体指实际经常居住在辖区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户籍在本辖区,平时也居住在本辖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户籍不在本辖区,但在本辖区居住半年及以上。<b>不包括:</b>户籍在本辖区,但离开本地半年以上。对于流动人口患者,只要在本辖区居住半年及以上,就属于服务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对于住院患者,应何时对他们开展第一次入户随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要等患者<b>出院后</b>,才开始第一次入户随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 “肺结核患者第一次入户随访记录表”如何填取药时间地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这是指患者下一次<b>复诊取药的定点医疗机构地址和时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随访后,要跟患者确定一个月后(偏远的地方是两个月后)复诊取药的定点医疗机构地址和时间。随访人员记录下这个地点和时间,以便到时提醒患者复诊取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 “肺结核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要填多少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分两种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果是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督导服药的</b>,那么只需每月随访评估1次并记录,这样治疗6个月的患者就需要6次的随访记录表和1次的第一次入户随访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果是家属督导服药或患者自服药</b>,那么基层医生就要在患者治疗强化期(2个月)每10天随访评估1次,继续期(4个月)每月随访1次,治疗6个月的患者就需要10次的随访记录表和1次的第一次入户随访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 在随访记录表中,如何填写患者的“用药”情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用药情况,是专指患者抗结核药品的使用情况,包括化疗方案、用法和药品剂型等。基层医生可以从患者的“<b>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b>”(耐药患者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中获得患者的用药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 “肺结核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中,对于 “全程管理情况”栏何时填写,如何填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患者进行<b>结案评估后,才填写</b>“全程管理情况”栏。在该栏中“应访视患者次数”可按照频次要求计算获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例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由医生督导服药且治疗6个月的患者,应访视次数为7次(6次随访和1次第一次入户随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由家属督导服药且治疗5个月(强化期1个月,继续期4个月)的患者,应访视次数为8次(7次随访和1次第一次入户随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肺结核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中,“全程管理情况”栏的应服药次数如何估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以“停止治疗日期”,减去患者在社区“开始服药日期”,并排除期间患者因不良反应而暂停服药的天数,为<b>应服药次数</b>;开始服药日期,可用第一次入户随访日期替换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8. 对于工作指标“肺结核患者管理率”,分子如何界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该指标的分子为<b>“已管理的患者”数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管理的患者”是指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了第一次入户随访,且记录了“肺结核患者第一次入户随访记录表”的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9. 如何理解工作指标“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的分子与分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对于该项工作指标,《规范》明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按照要求规则服药的肺结核患者人数/同期辖区内已完成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规则服药”:指在整个疗程中,患者在规定的服药时间实际服药次数占应服药次数的90%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 计算2016年肺结核规则服药率,则应将年度内登记管理并完成治疗的患者,通过队列,分析每1例患者是否规则服药,如果规则服药就作为分子。分母则是指疗程已结束的患者总数(即可以进行结案评估的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0. 应由谁提供农村结核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结核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提供,社区医生、乡镇医生或者村医都可以实施。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地域广、交通不便利等条件,建议在农村主要由村医为患者提供管理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1. 凡是发现肺结核可疑者都要推介转诊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原则上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转诊之前,要对可疑者进行<b>初步的鉴别诊断</b>,排除明确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患者开展胸部X线影像检查后,再转诊疑似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2. 对于第一次入户,患者拒绝医生上门,可否电话访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没有明确规定,但<b>原则上不允许用电话来替代第一次入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入户才能评估并指导患者的居住环境,以减少结核菌传播。然而现实中的确存在拒绝医生上门评估的患者,但不多。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会要求上级专业机构在之前就对患者进行重点沟通,向患者说明健康管理的意义,配合基层医生完成疗程的重要性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