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乡村——卧龙港

星🔥燎原

村庄概况<br>卧龙港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位于钢城区政府西3公里,艾山街道办西南2.5公里处。东邻雁埠村,西邻肖马庄、北楼村,南邻胡家宅村,北与古墩村隔河相望。村庄地貌,南高北低,南为丘陵,北为平地。区域面积0.7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亩。 2022年,全村有352户,950口人,党员27人。<br>据村碑记载:卧龙港村原名为栾家庄,因栾氏在明朝天顺年间建村得名。因重名,又传村北之河为卧龙之地,1983年新泰县政府将其更名为卧龙港。村旧址靠近大汶河,1967年修葫芦山水库后南迁至此。村民姓氏按落户时间依次为栾、车、乔、沈、吴、伊、邹、赵、刘、吕、张。2022年,全村有为伊、赵、吕、刘、沈、张、乔、邹8姓,伊姓居多。 古迹 古景<br>节孝碑 位于旧村南路旁,于清咸丰年间修建,是肖马村大先生李应翰在京城作太子傅时,为其外祖母孙氏修立的“龙头节孝碑”,鱼子石材质,碑帽为龙头帽,高2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上书“敕旌节孝”四个大字,下书“为伊兆芳之妻立”。碑文为大先生亲笔所书。此碑因“四清”,遭到破坏,现已无存。 表道碑记 原位于旧村路旁,于清宣统二年岁次庚戌桐月立,是为确定“赶牛路”而修建的,于2020年移至现村中,坐西向东。碑青石材质,碑高1.46米、宽65厘米、厚20厘米,楷书,阴刻,额阳刻“表道碑记”四字。 古泉 位于村东北面东沟小桥北100米处。此泉俗称“海眼”,常年喷涌,水量很大,且清澈见底,实为当地一大景观。过去曾有“蒙阴有七十二崮,借了莱芜两崮”(即九龙山的三尖崮和卧虎山北的韭菜崮),“莱芜有七十二泉,借了蒙阴两泉”(即葛沟泉和卞家泉)之说,其中借的就有卧龙港的葛沟泉。民间相传,后来被南蛮子用锡锅盖住,从此泉水不再喷涌,破了这一风水。清朝时蒙阴县命名的“葛沟泉”碑碣,现尚存葛沟泉遗址旁边。 关帝庙 位于旧村中心位置有一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坐北向南,房屋三间,黑瓦挂顶,飞檐斗拱,红油漆门窗,庙内正面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坐像,两边有关平、周仓等四人站立塑像。墙上壁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于清朝乾隆十年重修,在庙东南方立有两座石碑:一座为重修纪念碑文,另一座乃重修庙宇领袖及募捐人名单。关帝庙于1958年被毁,其砖瓦、木料为建肖马庄共产主义小学所用;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一场浩劫,所有石碑又被砸光,现已荡然无存。 古宅 村中现有伊姓古宅,保存比较完整。此宅建于清末民初,为四方院落,面积230平方米,共有房屋10间,正房3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厨房3间,正房为青石垒基,黑砖提垛,土坯垒墙,黑小瓦挂顶、黑筒瓦走筲、起脊。现村民伊廷玉在此宅居住、维护。 古树 在关帝庙南8米处,有一“槐抱榆”。槐树树身6米多高,树冠7米有余,其树身两人合抱有余,由于槐树老木腐朽,在树身中生出一棵小榆树,槐树衰老而榆树日趋健壮,槐中之榆数百年方成为合抱之木,其主干高约7米有余,取名曰“槐抱榆”。1955年以前,村里有重要事情下通知,只要站在槐树上用喇叭筒一喊,全村皆知。1967年修葫芦山水库,在村庄搬迁时榆树被砍伐。 崇文重教<br>卧龙港村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清末就有2人考中秀才,村里设有私塾,民国时期设立小学堂。解放后,村里借用民房兴办起了速成读书班,村内有二十几人参加了学习班。1958年在村中盖起了草房三间,成立了栾家庄小学,有一至四年级两个复式班,村内30个孩子在此读书。1967年旧村搬迁,在村南建新校,占地2亩,有教室9间,办公室2间,伙房1间,有5个班教学规模。1970年小学附设初中班, 学制2年,雁埠村、北楼村也来就读初中。学校有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农业学大寨工地慰问演出。1978年附设初中撤销,学生们都到庙子联中就读。1986年学校完善了院墙、大门、厕所、操场、伙房、木质课桌凳,基本实现“六配套”。1994年实施“两基”达标时,卧龙港、北楼与肖马小学合并,成立肖马联办小学。<br>卧龙港村有尊师重教的历史。在早期,村民有需要写文书、对联或家中有邻里纠纷的都会请老先生到家中;1985年成立教师节后,逢年过节,村两委也会到学校看望慰问老师,听取他们的建议,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br>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22年,全村有15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硕士1人,博士1人。1984年伊廷禄考取山东农学院,是村中第一个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赵义贵考入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现任北海队某队副军级干部。伊西梅是村中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吕心荣是村中第一个博士生。 红色记忆<br>卧龙港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37年地下党组织就在卧龙港村开展活动,1938年发展了伊树良等3名地下党员,在党的领导下,该村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41年到黄庄区大庙完小受训的就有4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区中队的骨干力量。1942年省委派薛锐与颜庄区区长张子超到卧龙港,领导新莱蒙大队的抗日武装斗争,组织壮大革命力量,村里有5人自愿参加八路军。1946年大动参中,一次就有8名青年积极报名参战,有伊树勇等3人英勇捐躯, 另有伊树张、伊树才、刘奎发等3人身负重伤成为二等伤残荣誉军人。<br>在支援前线中,卧龙港村更是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自告奋勇赶毛驴、推木车,肩挑人抬支援前线,在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中组织担架队抬伤员、送物资,前赴后继,为共和国成立贡献一份力量。<br>1955年,卧龙港村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沈长海为支部书记。第一个党员是伊树良,后来到新泰参加工作。 艰苦创业<br>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村面貌为之一新,群众有了土地,情绪空前高涨。由于村干部接受共产党领导、教育较早,改革意识较强。1953年卧龙港村率先成立互助组,当时只有9户参加;1954年底成立初级社,在翟镇区是第二个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村庄,并在翟镇区介绍了经验;1956年与肖马、北楼、雁埠子四村成立建兴高级农业合作社,合作化运动轰轰烈烈;1958年9月翟镇人民公社成立,卧龙港成为生产大队,辖6个生产队(四清后合为2个)。1960年在村南建苹果园20亩,栽植苹果、桃树、梨树等1.2万株,年产各类瓜果2万斤。1970年修建直径8米的大口井一眼,储水量260立方米,安置二人摇把式水车一部,灌溉土地50亩。<br>村民自古世代耕种,以农为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蔬菜等作物,但也不乏赶集做买卖的商贾。清末民初,村里就有酒坊(主要是小作坊),利用传统方式酿造曲酒,酒香醇正,闻名乡里。1950年酒坊技工被泰安、莱芜、宁阳、新泰、平阴等酒厂相继聘用。栾家庄“酒大工”成了各酒厂的“七级工”(即工程师),至今他们的后代有的还在酒厂工作。难怪当地人常说:栾家庄好出“酒大工”。<br>解放前,卧龙港旧村有6处瓦房,多处瓦棚梢。经常搞建设,民间也有不少能工巧匠。1967年就有多人参加公社建筑队,成为瓦工老师,村庄搬迁、规划施工让他们得到了锻炼。1970年莱钢大建设,这些人会预算懂管理,成为搞建筑的行家里手。 开放搞活<br>1980年8月至1984年3月,村级政权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大队改村,卧龙港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为给村民照明和发展生产,1982年上级拨款1万元,架起线杆和光缆,盖起变电室,购置50千瓦变压器,以后又相继完成了村户连网,1987年全村通电,煤油灯时代成为过去。由于卧龙港村地下水资源丰富,莱芜钢厂在村北面打了5眼250米的深井,造成水位下降,村北所有水井干涸无水,村民吃水相当困难。为解决吃水难题,1988年初上级扶持在村东南打150米深井一眼,1989年底机井配套并建1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浇灌土地120亩,同年埋地下管道,架设一处集中供水点,村民用车推或肩挑吃上了自来水。1995年春节前,全村每户220元,集资购置自来水配套设施,按人口出义务工挖掘地下管道沟2200米,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水龙头来到了缸边锅头,从此车推肩挑打水吃成为历史。为防止洪水泛滥冲毁农田,1993年上级扶持6.5万元,修复加固河堰1300米,共动用石方12800平方米。为进一步防洪排涝,引水灌溉,1999年由上级扶持将旧村庄房屋、院墙石头全部用到水渠建设上,经过一年的奋战,建成长约1500米的“S”型渠道,动用石方3200立方米。2000年成为电话村,家家户户通电话,汽车、手机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03年,借胡芦山水库清淤,村北田地垫方150多亩,平均加高50多公分。2004年,为了预防北河道内土地,被洪水冲毁,植树造林60多亩。2008年硬化村内道路3000多平方米。<br>有史以来,卧龙港人民就以“勤劳、善良、勇敢”著称,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出许多骄人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立足本村实际,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部分户成了富裕户,楼房、轿车、电脑、手机一应俱全,已从“温饱型”走上了“小康路”。<br>1984年,有刘奎柱、伊廷春等在村内经营小卖部,之后购进布匹鞋帽生产农具赶集经营。1986年伊希文办起了养鸡场,建有养鸡棚20间,养鸡两万只,年出棚量达1.6万只。1987年,村统一规划在村北建立饲养基地,有伊廷春建养猪场一处,占地3.2亩,建有猪圈20间,当年养猪50头,年出栏量达30多头。1984年原来在公社建筑队任排长、预算员、技术员者,率先在寨子乡成立建筑队,办起了预制厂、装饰公司,购置施工设备,占领莱钢建筑市场,为莱钢建设服务。在莱钢建设楼房的有3个建筑队,一个预制厂、一个装饰公司,有工程师6人,技术员20人,技工180余人。各队建筑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跟得上,建筑质量达到合格标准。近30年来,为莱钢、钢城、乡镇承建了几十座楼房,创建了许多优良工程,其中伊永礼被莱芜市建委授予“建筑世家”的称号,卧龙港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村”。不仅本村农民干建筑,周围村庄部分农民也跟着卧龙港人干建筑、搞装饰。1998年以来,建筑、装饰公司的施工队长、预制厂长、经理人由农村走向城市,在钢城住上了楼房。 乡村振兴 <br>产业振兴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卧龙岗人积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多方协调,不断开拓创新。2018年流转土地300多亩,栽植“卧龙香梨”3万多棵,从此卧龙港村摆脱了集体零收入的时代,每年集体增收6万多元,促进了村民增收。2019年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流转土地12.6亩,建设2个温室大棚。2021年,投资500万元建设11座温室大棚,发展现代特色种植农业。采摘季节,西红柿、水果黄瓜、迷你西瓜等深受游客欢迎,供不应求。<br>为了进一步经济发展,2022年村两委拆除破旧老年房,重新建设扶贫车间一座,通过招商租赁给做防护服的公司,年入租金2万元,安排10多个村民上班。这样既增加了集体收入,也带动了村民增收。<br>卧龙港村有养殖户5家,其中养牛户1家,养猪户3家,养鸭户1户,年产值盈利100多万元。村内商业街有日用百货商家4户,其中孙丰美经营的汇丰副食品批发店规模最大,货物最全。这些商店的经营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 生态振兴 2015年由水利局扶持硬化村内主干道2800平方米;村自筹资金又硬化村内主干道2700平方米。北河大桥,2016年拆除。东沟桥,2016年在原桥的基础上,新建一座混凝土桥。2016年调整村北土地,由国土部门扶持硬化沿河路和生产路6000多平方米。2018年育才街硬化加宽至6米,并铺设沥青570米,3420平方米,硬化小街小巷12000多平方米。2021年投资30万元,在育才街上方架设廊架,借助办事处发放绿化苗木,重点打造育才街,绿化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2022年投资200万元,把龙港街、育才街北段、顺昌街等街巷铺设沥青5000多平米。<br>2021年家家用上了城镇集中供应的自来水,改建水冲式厕所96户,安装照明路灯80盏;投资1万多元,建垃圾分类亭1处,垃圾收集点1处,实行垃圾分类。2021年投资25万元,把旧村委改建成幸福院、幸福食堂,让60岁以上老年人有了健身娱乐的地方,解决了独孤、失能老年人及低保户等特殊群体的吃饭问题,民生得到保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br>村两委非常重视村庄的发展与规划,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村内道路交通便利,主大街宽8米,其它街道4-6米;村居瓦房出厦设计,建筑整齐划一。站在双峰山巅俯视村庄全貌,尽收眼底,房屋俨然,绿树掩映,商业街人头攒动,车辆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文化振兴 卧龙港村有较早的文艺传统,解放前就有杂耍队,踏高跷、玩脏船、赶毛驴、扭秧歌等娱乐队伍,秋后农闲至正月十五,经常到周围村庄演出,一直坚持到初级社。1965年四清运动时成立庄户剧团,演出过《送猪记》、《三定桩》等剧目,后成为文艺宣传队,春节期间为群众演出。2017年金雷风电公司出资硬化文化广场900多平方米,卧龙港村民有了优良的休闲娱乐场地。2018年在文化广场配置篮球架、乒乓球台、臂力训练器、太极推手器、双位蹬力训练器、腰背按摩器、双位漫步机等8台套健身器材。2018年建立综合文化中心,配有图书室、阅览室,为村民提供法律法规、农业科普、生活教育等各类书籍3500册,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称赞。<br>2018年,村民林卫菊、李振丰等人自发成立20多人广场舞队。自2019年开始每年消夏时节,村里都组织播放“红色电影”,举办歌舞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br>自2016年开始每年都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至2022年共评出“好媳妇”高占玲等3人,“好婆婆”吴茂菊等3人;2020年开始了“出彩人家”创建活动,三年来已挂牌的出彩人家有李振丰等43户。 组织振兴 卧龙港村高度重视党组织建设,积极为组织培育人才,增添新鲜血液。2018年以来,先后接收了伊希涛、伊鹏、伊希坤、曹西美、伊希峰、吕豪6名积极分子;发展高占红、伊永涛、伊鹏3名正式党员。<br>“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全村党员的学习教育,每月20号组织党员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每名党员争做先锋模范,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勇于担当,干事创业。进一步规范农村党建示范点,2018年投资96万元建成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凝聚党员,服务群众,中心设服务大厅、教育长廊、党员活动室、群众阅览室等功能空间,总面积480平方米。服务大厅始终做到“天天有人在,事事有人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br>在三年的抗疫过程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加强值班巡逻,积极宣传落实防控政策,上门为村民测体温、送药品,用不间断的全民核酸检测、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了村民群众的生命安全。<br>卧龙港人正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创建着文明、进步、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荣誉称号<br>市级:<br>2020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健康社区(村)”<br>街道级:<br>201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br>2014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br>2015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单位”<br>2016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单位”<br>2017年,“信访维稳优秀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单位”<br>2018年,“信访维稳优秀单位”“小街小巷治理优秀单位”“农业品牌建设优秀单位”“工作实绩突出村”“网化县建设优秀单位”<br>2020年,“醉美艾山人居环境奖”“生态振兴奖”(生态产业发展优秀单位)“平安建设奖”(信访维稳优秀单位)“农村公路建设优秀单位”“文明村创建优秀单位”<br>2021年,“醉美艾山人居环境奖”“生态产业发展优秀单位”“信访维稳优秀单位”“农村公路建设优秀单位”“文明村创建优秀单位” <br>2022年,“生态产业发展优秀单位”“信访维稳优秀单位”“农村公路建设优秀单位”“文明村创建优秀单位” 附录<br>1、烈士名录<br>伊方银(1914.5-1946):鲁中军区一团班长,牺牲于莱芜。1940年3月参加革命。<br>沈长春(1921.4-1947):华野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二营四连排长,牺牲于福山县。1939年7月参加革命。<br>伊书永(1926.4-1948.11):华野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九团一营三连战士,在淮海战役中牺牲。1946年5月参加革命。 2、“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br>刘奎发、邹学举、赵义生、沈长祥、沈长永 3、历任支部书记<br>1955年-1970年 沈长海<br>1970年-1976年 伊淑恒<br>1976年-1977年 赵义生<br>1977年-1983年 沈长祥<br>1983年-1986年 伊永学<br>1987年-1989年 沈长永<br>1989年12月-1996年9月 伊永文<br>1996年10月-2001年9月 伊西成<br>2001年10月-2003年9月 伊廷瑞<br>2003年10月-2013年10月 伊廷山<br>2013年11月-2017年11月 伊永华<br>2017年12月-至今 伊 新 4、历任村主任<br>1942年-1958年 伊淑真(村长)<br>1960年-1966年 伊淑恒(大队长)<br>1968年-1970年 伊淑恒(革委会主任)<br>1977年-1983年 伊永善(大队长)<br>1983年-1986年 沈长永<br>1987年-1989年 伊永文<br>1990年-1992年 伊廷山<br>1993年1月-1995年11月 伊永文<br>1995年12月-1999年1月 伊希文<br>1999年2月-2000年10月 伊永国<br>2001年10月-2013年10月 伊廷山<br>2014年11月-2017年11月 伊永迎<br>2017年12月-至今 伊 新 5、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br>(1)伊志远 原名伊淑深,曾任志愿军某部后勤处长(团级)、国防科委206厂党委副书记<br>(2)邹学安 吉林省敦化市政法委书记(正县级)<br>(3)伊永正 1969年参加教育工作,历任寨子乡教委副主任,艾山街道办事处教委副主任等职。中学高级教师。 6、知名人士<br>伊廷雷,男,197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学历,金雷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大学毕业后,在新泰市装饰公司任设计师。摸索到一些行业规则后,他回到老家钢城,另起炉灶创办了莱芜市钢城区大洋装饰公司。从业过程中他发现,貌似做钢材生意的利润更高,于是在2002年开始转行从事钢材贸易,注册成立了莱芜市龙磊物资有限公司,不到一年,他的公司贸易额就达亿元。2006年,伊廷雷再次调整方向,他把目光投向了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市场需求旺的风力发电机主轴项目,投资1.5亿元创建了莱芜金雷重型锻压有限公司。2015年,金雷股份在深圳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443。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发展,如今的金雷股份已经成长为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风力发电机主轴和各类大型铸锻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一家国际一流的风力发电机主轴制造商;伊廷雷先生以45.92亿元的身价位居2022年《山东创富榜》第90名。<br>伊廷雷经过艰苦创业,组建了一个资产近5亿元的上市公司,他积极回馈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济南市企业界的突出代表。作为地方知名企业,金雷股份先后吸纳、安置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480多人。 7、能工巧匠<br>明末清初,村里就有酒坊,利用传统方式酿造曲酒,原料以高粱、小麦为主,再佐以其它材料,窖制笼蒸,锡锅盖顶提取,酒的色香味醇正,闻名乡里。其中赵福云、赵发云、赵财云、伊树良等人是造酒的“大工”。他们的制曲、蒸馏技术一流,制造的原浆味道醇香,入口醇香,酒香四溢,临近酒坊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浓香。1950年被泰安、莱芜、宁阳、新泰、平阴等酒厂相继聘用。 8、碑刻<br>清伊氏族谱碑 碑青石质,高114厘米,宽148厘米,边有几何纹,额阳刻“伊氏族谱”四字,碑文在碑之右侧,其余部分为人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立,今在钢城区艾山街道卧龙港村东。<br>闻木一本而千枝殊柯,水一源而万派分流,人之于祖/无异是也。始祖从高自梭庄移居新邑,二世祖财旺遂俱/葬焉,三世祖望海始迁于此。人数渐蕃,支派甚众,谱系不/叙,则次序弗昭,恐其久而紊也。故载之于石,以示后之人/知其所从来,而有所观法云。<br>永廷锡继泰东<br>皇清光绪十二年桃月上浣阖族建立<br>卧龙港村原名栾家庄,村中伊氏始祖从高从梭庄迁居新泰,三世望海始迁于此。今人数繁多,恐年久而紊,故刻碑以示后人。<div>表道碑记 P297<br></div> 9、民间传说<br>(1)节孝碑的传说:<br>传说,卧龙港村有一守节贞女,主人是伊兆芳之妻。两人结婚不久,丈夫病膏入身,其夫去世后,终身不嫁守贞节,被街坊邻居传为佳话。<br>当时其外甥肖马村大先生李应翰(字墨林)在京城作太子傅,遂为其外祖母立节孝龙头碑一座。碑文为大先生亲笔所书,上书“敕旌节孝”四个大字,下书“为伊兆芳之妻立”。其外甥李应翰每次从京城骑高头大马回家,都在卧龙港村东沟大桥提前下马,步行一里路,过“节孝碑”,直到村西南土地庙,方上马回肖马老家,以示敬意。<br>此碑立后,周围村庄的大人带着孩子纷至沓来,到“节孝碑”认干娘。认干娘后小孩,每到生日这天,到碑前供奉一次,据说小孩能长命百岁。一般认干娘的,都是稀罕孩子的人家。 (2)槐抱榆的传说:<br>在关帝庙前有一“槐抱榆”。槐树树身3米多高,其身两人合抱有余,槐中之榆数百年方成为合抱之木,其主干高约丈许,取名日“槐抱榆”。此树在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气,一提栾家庄,人们便知道村中有棵“槐抱榆”。后来树身逐年腐烂断裂,不见其损,却日有所亏,最后槐树无可奈何悄然离去,榆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相传槐抱榆,已有600多年历史。1967年修葫芦山水库,在村庄搬迁时榆树也被破坏。 (3)葛沟泉的传说:<br>葛沟泉是一怪泉。传说是“海眼”。在很久以前,卧龙港周围除了这老婆腚大的卧龙港是陆地外,其它四周都是一片湖泊,每到夏季怪泉的水四处涌喷。每到泉水喷涌时,卧龙港的大街小巷都便成了汪洋,辛勤耕耘在这里的十几户人家,树木、家田、房屋、人畜被淹,乡民有苦难言。 <br>正在为难发愁时,一过路南蛮子“老道”出主意,祈祷“堵泉神”堵“海眼”。于是,村子里族长按照“老道”的主意,次日在村北,面朝葛沟泉摆上供桌,上了香,然后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对着供桌磕头祈祷,祈盼“堵泉神”堵“海眼”。 <br>这法还真灵,百姓的祈祷,感动了“堵泉神”。于是“堵泉神”来到凡间,用石砖瓦块堵泉,但此泉很奇、很怪,堵来堵去就是堵不住,接连堵了三次未堵上,后来“堵泉神”用其补天的锡锅将其盖住。从此“海眼”被堵死,泉水不再喷涌,这里便成了一方安定之地。卧龙港逐渐有了人烟。<br>此传说真假无可争论,有“葛沟泉”碑碣佐证。清朝时,蒙阴县(此地当时属蒙阴县管辖)命名的“葛沟泉”石碑,至今仍在葛沟泉遗址边。 10、大事记<br>(1)1967年首次移民:因修建葫芦山水库,1967年库区移民搬家户有29户。<br>(2)1999年搬迁建房200余户。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全体村民迅速行动,从4月份起,大干四个月,旧村址上的 65户、235 间民房全部拆迁,新复垦农田126亩。 参考:<br>1、1999年12月18日《莱芜日报》“寨子乡卧龙岗村办实事小记”。<br>2、《十卷书•村庄》第八卷——卧龙港<br>3、田茂泉《牟国文学》<br>4、《钢城石刻》<br>5、钢城文史——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