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铮——65岁学书法,98岁入国展,斑驳了岁月, 惊艳了时光

清风徐徐

<h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h3></br><h3>中国书协发布《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览入展名单公示》,名单中有一位老人引发关注,陈悦铮以98岁高龄入展,成为本届老年展的一大佳话</h3></br><h3> <p class="ql-block">陈悦铮是浙江天台县离休干部,出生于1925年,65岁开始专门学习书法,现年98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休后开始学习书法,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台县女书法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很多老年书法爱好者一样,都是从离退休后才开始学习书法的</p> <h3>现在书法界的人士,往往对老年书法存在很大的偏见,认为老年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晚、基础薄弱,再加上思想偏执、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低,所以很少有能写好字的。甚至“老年书法”成了水平低下的代名词</h3></br><h3>实际上,在老年书法爱好者群体中,也有很多扎实临帖、虚心请教、苦学苦练的人。陈悦铮老人自五十多老伴去世后,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书法,便开始认真学习</h3></br><h3> <h3>陈老8岁时跟父亲学习过书法,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机会重新接触,65岁那年开始正式学习书法</h3></br><h3>陈老说:</h3></br><h3>“写字的时候只有精神集中、放松、愉快,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同样一支笔,一双手,心情不一样,写出来的字完全不一样,因为笔画是从心里流出来的。”</h3></br><h3> <h3>在她50多岁时,丈夫过世,留她独自照顾整个家庭。有时因过度辛劳,她难免产生苦闷之情。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她开始学书法,并借此修炼身心</h3></br><h3>书法让她的心境逐渐走向平和,书艺水平也日渐提高。依靠书法走出人生低谷后,她重拾内心久违的阳光。如今,98岁的她仍耳聪目明,健康积极</h3></br><h3>陈老说:</h3></br><h3>“只要拿起笔,我什么东西都放下了。现在,一天不握笔,自己就不舒服。”</h3></br><h3> <h3>在习书过程中,有许多令她难忘的事。一次,有一批老人从美国而来,到浙江省老年大学考察,并与该校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h3></br><h3>学校安排几位学员现场表演书法和绘画,陈悦铮负责用现场小楷书写古文《爱莲说》,一搁笔,她的作品就被一位外国友人索要走了</h3></br><h3>陈老说:</h3></br><h3>“同样的一支笔、一双手,如果心境不一样,写出的字就不一样。因为笔画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神集中、身体放松,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多年来,我一直这样认为。”</h3></br><h3> <h3>自古文人书画的气质,体现在纵笔之自如、风格之奇绝、意境之深远、风骨之卓然……而在这些万千气象之中,有一脉绵长的气韵贯穿其间,那便是诗赋之味</h3></br><h3>陈老说:</h3></br><h3>“写字除了动手,还要花脑力、眼力,别看小小一支笔,它需要一定的力度,每个字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是臂力传到笔尖的,字的墨色、粗细、大小都要均匀,这些都是功力。”</h3></br><h3> <h3>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任法融,收到陈老手抄《道德经》,这样评价她:陈悦琤老夫人德高寿高,《道德经》手抄本字形工整,框架坚实,笔工清秀,由字形中观察,老夫人德性纯静,心灵良善,工夫极深,将为我处珍惜收藏</h3></br><h3>其实学习书法,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学习,并不是说年轻的人,和孩子去学,更容易一些,反而年龄大些学习的悟性更高,有些知识和道理一听就懂了,再加上本身的阅历,反而有更深的认知</h3></br><h3>只要喜欢,什么时候也不会晚,贵在坚持,但最怕的是明明从小很喜欢,长大后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坚持,现在有时间,有能力还不去开始</h3></br><h3>也不要因为一开始接触觉得难就不练了,更不要因为自己掌握了就放弃了练习,那书法水平永远不会提高。掌握了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勤于练习并加以实践运用,才能使书法能力越来越好</h3></br><h3>希望陈老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也希望我们可以学习陈老,让书法成为我们的寄托,也让我们为书法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h-W0wO4L9qPRuFjROG2T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