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养生者谈</b><br><br> 一直以来,有关养生的话题或节目书籍倍受人们的推崇,这一方面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了,人们有精力有能力来琢磨维持生命长久之道,这是社会的进步。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来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这是第一位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数字中,人活着就是个阿拉伯数字“1”,你所承担的岗位和责任就是一连串的“0”,你的责任和贡献越大,就越有生命的价值,如果“1”不存在了,枉谈一切!因此,尊重生命,让生命时刻饱满长青,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养生之道,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宝贵的文明遗产。尤其近几年,老百姓的眼球被许许多多养生的理论所吸引,国学研讨,少不了中医养生保健讲座,电视节目、网络、抖音等,有关养生的脱口秀类节目或论坛,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各类书店、书摊更是有品种繁多的养生杂谈,国人的饮食方法瞬间被那些大家和神医牵住了鼻子,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忘乎所以,不亚于先前的皇帝老儿,为寻长生之道,倾尽所有的精力,那些怪异的观点和学说,不亚于歪教学说的诱惑力,成了某些人的精神支柱。神话归神话,经不住时间推敲的歪理学说一旦破裂,对这些人的冲击可想而知。最近的“张悟本”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br> 养生保健无可厚非,但关键的是不要让它作为我们人生的全部,不要动辄就用“专家”的理论来时刻衡量自己的行为标准,好像专家的忠告就是生活的全部,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整天介满脑子是养生问题的是是非非。实践证明,没有完美的养生理论,有的只是因人而异的丰富不偏食的饮食方案,单纯通过饮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做法是不科学的。<br> 网络上有句经典的话:“人吃饭四分之一是为自己吃的,四分之三是为了商人和医生”,不无道理!<br> 人是吃五谷杂粮的,只要是人,没有不生病的,生老病死乃自然界的规律,只要是合理的膳食结构,就没有必要大呼小呼的。再者,人生最重要的心态,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比吃什么补养都好,没见得现在长寿的老人还懂什么养生的道理,他们只是有一个长期坚持的习惯,一份平静的心态,淡泊名利,顺乎自然,笑看世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br> 如此而已。<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