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聚焦——如何与家长沟通,解决幼儿打人问题?

Jewel—正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会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小朋友,他们背后的千万不重样的家庭,造就了不同性格的孩童。怎样面对儿童世界里的冲突与摩擦?如何加强师生、亲子关系上的沟通?怎样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君子动口不动手”?怎样化解和减少“打人”事情的发生?</p> 案例浅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个朋友,最近很焦虑,与她聊天时,才知道孩子老师说,孩子在幼儿园爱打人,还咬人,请家长在家多引导一下。朋友说和孩子聊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问我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有没有打人或者咬人的行为。一方面我想帮她消除焦虑,另一方面出于对儿童独特行为的研究好奇,仔细一问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的孩子叫茂茂,平时特别文静,但和小朋友玩儿游戏的时候呢,玩儿着玩儿着就上去咬了人家一口,小朋友被茂茂咬的一下子就大哭了起来。放学的时候,老师和茂茂妈妈沟通过这件事儿。谁知道孩子对着抱着自己的奶奶又是一口,奶奶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励说,哎呀,我大孙子力气怎么这么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呀,茂茂在家也经常这样,偶尔呢,犯一些错误。但是全家很少及时纠正引导,渐渐的茂茂以为很多行为并不是不对的事情,所以呢,在外面就会复制这种行为,那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首先,一定要说“不”。</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不</span>”一定要说,但要好好说。当孩子举动可能发生伤害时,应该直接明了的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咬人或打人会让别人受伤。但要注意态度,不能孩子一犯错就吼,可能啊,孩子还不知道自己错了,就稀里糊涂的挨了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其次呢,别让孩子从攻击中得到好处。</b>一旦孩子从这类举动中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那他就可能把袭击别人和获得好处联络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袭击的动作和人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此之外呢,<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家长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b>当孩子在家里打人时,家长要表现出应有的态度,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的享受孩子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文中提到的茂茂小朋友的例子就是一个错误的示范。</p> 幼儿社交化发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作为教师,在幼儿园,同样适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研究发现,两个学龄前幼儿的争执,在一个小时内可以超过9次,冲突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4秒,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冲突是在无成人干预下由儿童自己终止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哪些行为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制止?3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准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孩子习得符合社会行为要求的认知,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必经过程,从“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到不同视角的角色转变,儿童的良性社交发展,应该是基于成人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不断的矛盾冲突来找到解决方法。《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从不同领域评价儿童从婴儿期到学前阶段的发展,并观察总结出了最初发展到最高发展的“7个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难发现,当孩子们学会和同伴解决争端后,便开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应对不同问题的最优策略,这是触发幼儿思考并构建其价值观的良好契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攻击别人,或孩子受了欺负,家长护子心切是本能反应,教师能理解。但孩子的言行举止,也能从侧面影射出家长自身的教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儿童的成长阶段来看,三岁之前的孩子对攻击别人没有恶意,更没有处理暴力问题的能力,家长要观察预判并有效沟通;三岁之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有了自己的小小朋友圈,也多了一分从成人世界中察言观色自学到的博弈规则,家长要把控方向,适度参与,适时应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爸爸妈妈们应该知道,儿童期打人/被打的行为多发生在幼儿园或者游乐园这类环境相对狭小、游玩设备和玩具类型相对丰富的区域内。3岁左右的幼儿对物权的界限不清晰,往往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很容易与他人出现争执。很多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后的第一反应,要么是疾言厉色地教导孩子“打回去”,要么一味回避,转移阵地,忍气吞声,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把打人的小孩“胖揍一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以暴制暴、坐视不管还是放任自流,长此以往,都会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细节若不加以疏导,会给整体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父母首先要有接纳和控制好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温柔而又坚定地对孩子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以更好的姿态去乘风破浪。&nbsp;</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长期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家校社共育不能只重形式而不走心,期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父母的熏陶以及社会的“榜样力量”,这是三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揠苗助长、过度干预或者不闻不问都会走向教育的极端。</p> 写在最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淑敏曾说,传统的教育教导我们,要忍让要宽容,要忘却,然而长久的压抑会带来更大的反弹,积攒的痛苦如暴风骤雨袭来,霹雳能将我们击为灰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人”的攻击,或“被打”的窘况,任何小朋友都有可能要去面对,而一味的攻击或忍让,只会令情况变得更糟,有策有略地引导“打人”,自信而优雅地回应“被打”,以强大的气场、过人的智慧,把打人者“挡回去”比“打回去”的江湖做派更加可行有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孩子,爱是本能,教是方法,懂才是智慧。把孩子当成朋友对待,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玩耍,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多和孩子聊一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他的小小世界,才能感受他创造的那些奇妙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附:本讲梳理笔记</b></p>

孩子

打人

家长

幼儿

小朋友

儿童

行为

茂茂

自己

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