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博浪沙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p> <p class="ql-block"> 古博浪沙,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它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在此地刺杀秦始皇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张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6年),字子房。祖父张开地,历任战国时韩国三朝丞相(国相)。父亲张平,也继任两朝韩相。张平死后20年,即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张良失去了承袭父业的机会,自幼锦衣玉食的他丧失了几乎唾手可得的显赫地位和荣华富贵。国破家亡之恨,让张良没齿难忘,他把满腔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复韩。</p><p class="ql-block"> 其实,据史料记载,韩国灭亡后,其领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成为秦的颍川郡,世代尊贵的张良家境依然阔绰,仅奴婢就有300多人。但年轻气盛的张良,却不满足于如过眼云烟一般的荣华富贵,更不屑于当一个使奴唤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混吃等死的富家子弟,独对秦始皇扫灭韩国怀恨在心。即使他的胞弟过早夭折,他也无心予以厚葬,而是散尽家财,四处寻访奇人异士、剑客游侠,广泛结交英雄好汉,一门心思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p><p class="ql-block"> 秦法严酷,动辄杀人。在森严秦律的震慑下,六国庶民俯首帖耳,道路以目,不敢妄谈国事 ,更不敢非议始皇,哪还有人敢冒着抄家灭族的巨大风险来刺杀始皇?即便有几个胆大不畏死的勇士,思复国仇,怎奈秦皇卫士戒备森严,哪里近得了身?也只好徒唤奈何。</p><p class="ql-block"> 为此,张良苦思冥想,却没有良策,他一个文弱书生,纵使一肚子神鬼奇谋,也是孤掌难鸣,随后他卖掉房舍、田产,离乡四处云游,暗访能助其成事的大侠。</p><p class="ql-block"> 一天,张良来到淮阳,听父老说当地有一位力如牛猛的壮士,号沧海君,为人正直,虽有一身神力,却从不欺凌弱小,好行侠仗义,专打强汉、恶汉与不明道德之人,敢作敢为。 他听后喜出望外,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好汉吗?当即携礼前往,竭诚求见。</p> <p class="ql-block"> 沧海君听说有客人专程来访,十分高兴,坦然出来相见。一番寒暄后,便问:“公子光临寒舍,有何见教”。</p><p class="ql-block"> 张良见沧海君身材魁梧,言语爽利,天生一副英雄豪杰的气概,不禁大喜过望。他也不转弯抹角,就开门见山道:“秦始皇残暴无道,灭人国家,毁人宗庙,奴役百姓 ,令天下一片怨声载道。久闻君子为人仗义,乐为天下除害,特前来拜访 ”、</p><p class="ql-block"> 不等张良说完,沧海君就从席上一跃而起,怒发冲冠,愤眦欲裂,慨然道:“除祸首,人人有责。我虽一贫士,如能除始皇,愿献六尺之躯,以报天下” 。</p><p class="ql-block"> 张良非常感动。从此两人来往密切,且志同道合,无话不谈,成为至交。张良谈及心腹之事,并拿出大量钱财,求沧海君相助。沧海君自然是一口答应。应沧海君要求,张良请铁匠熔铸一个重约120斤的大铁锤(带铁链子的铁锤,一种武器),交给力士,待机而动。</p><p class="ql-block"> 古博浪沙古时北临黄河,南临官渡,由此向东是邙山余脉,那里到处是连绵起伏沙丘,四野空旷一望无际,沙丘上荆棘丛生,野草茂盛。沙丘低洼处,是水洼连成一片的沼泽地,人员行走困难。连绵的沙丘、芦苇丛生的沼泽更易于隐避和逃跑。如遇危险,向北可渡过黄河,向南也可越过官渡河逃生。张良选择此处行刺秦始皇,也算是费了不少心思。</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消息,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秦始皇车队的必经之地--博浪沙。</p><p class="ql-block"> 不多时,埋伏人员远远望见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疾驰过来,车队前一帮人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护卫的马队,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看来是秦始皇的车队了,张良定睛一看,只见所有车辇全为四驾,没有预计的六驾车辆,一时便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慌乱中大力士挥舞120斤重的大铁锥向车队最中间的那辆最豪华的车辆砸去。随即车毁人亡。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走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被大力士击毙命亡者为副车人员,因为秦始皇往日曾多次遇刺,这次出巡早有防备,把所有车辇全部改为四驾,使得张良判断失误,秦始皇幸免于难。于是秦始皇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但一直没来找到,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因其年代久远所以现在人称“古博浪沙”。</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1914年在南开大学就读时曾写诗:''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钟相踪。''足见古博浪沙威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古博浪沙遗址内,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阳武知县谢包京镌刻的“古博浪沙”石碑一通,碑高2.35米,宽0.75米。后由原阳县文物管理所迁立并修盖碑亭加以保护,亭上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博浪亭''三字。古博浪沙静静地伫立在原阳大地上,那里阡陌纵横,杨柳依依。</p><p class="ql-block"> 注1: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p><p class="ql-block">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刘邦身边,曾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被册封为留侯。</p><p class="ql-block">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p class="ql-block"> 注2:清朝此地归阳武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注3:辇是一个汉字,读作niǎn,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该文字在《左传·庄公十二年》和《左传·襄公十年》等文献均有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