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蒋勋,是我淡淡喜欢的人,因为喜欢,所以我有力量的活着。他的《中国文学之美》曾陪我度过那段灰暗的日子,心怀美好的生活。三年时光,反复看反复听,不知道为什么爱,它让我的心在这俗世里有了安顿之处。蒋勋说,活着像个人,才能看到美。我想活得像个人。</p> <p class="ql-block"> 但是,人,不能思考,一思考,就会产生迷失感。有段时间我接触到存在主义哲学,了解萨特、卡谬对生命本质的诠释----虚无和孤独,让我产生巨大的幻灭与茫然。为了对抗生命的荒凉本质,我在蒋勋的文字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努力用一个人、一样物、一件事、一种状态、一份事业,让我的生命变得我认为有些价值,例如援疆。</p> <p class="ql-block"> 援疆之后,我拥有了更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其实,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会数次与孤独相遇,恐惧、躲闪、逃避、焦虑,但终将面对。庄子很孤独,尼采很孤独,罗素很孤独,马尔克斯更孤独,但他们都知道“孤独”的意义,我理解不了。</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四季如春的房间,远眺终年积雪的天山,俯视忙碌于生活的众生,问自己,这一刻,我可以跟自己在一起吗?蒋勋的《孤独六讲》给了我巨大力量,也许我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蒋勋</b></p><p class="ql-block"> 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很有意思,一只圆,它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一角,最终虽然找全了,却仍然不快乐。它放下历尽千辛万苦找寻的这一角,继续上路,唱着歌:我要去寻找我失落的那一角。因为有残缺,我们努力寻找另一半,拥抱另一半,找到了,合而为一,完整了,却又要幻灭,漫漫长途,还要孤独寻索下去。当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本身就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虽然《失落的一角》的本意并非如此,我却从中看到了圆对孤独的害怕。</p> <p class="ql-block"> 从众的社会,我们都害怕孤独,也不允许别人孤独。张爱玲说,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是没有“隐私”的,一大早起来,你不把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里做坏事。蒋勋讲这例子的时候,我表示不理解,但经历过儿子的青春期,经历过我无法忍受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臆测他孤独的危险后,我突然就明白了:无关乎爱不爱,在父母眼中,孤独不能有立足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蒋勋</b></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两种生命经验,不知道你会不会与我产生共鸣。一种,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觥筹交错,却感觉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谁能听懂。“每个人都着急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另一种,无法忍受在一个空间里的长时间安静,特别是一个人在房间,要打开电视或音响,不用看也不用听,只要有个声音、有个影像在旁边就行。生活中,你跑得越快,孤独追得越紧。</p> <p class="ql-block"> 想让自己变得强大,要先学会与自己对话,让外在的一些东西慢慢沉淀,生命就不会慌张,你也会用更加舒适和客观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能弥补你生命中缺失的某一部分,都可以是你的另一半。因为你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某一部分与自己生命的另一半相符合。援疆后,我的微信里增添了许多新朋友,有教研室的同事,有各个学校的老师,还有各行各业的援友,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充盈着我的生命体验,圆满着我的另一半缺失,让我的生命不再孤独,更加富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蒋勋</b></p><p class="ql-block"> 孤独是饱满的。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一种兀傲不群的峻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旷达不羁的喜悦,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遗世独立的孤高,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袁宏道的“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是一种独抒性灵的微醺,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淡雅自然的美好。诗人的心灵,都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这是生命的圆满自足。沈从文说的最直白:孤独可以生长东西。</p> <p class="ql-block"> 但寂寞不是,寂寞会发慌。顾城说,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却存在着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不知对方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一生,有着许多的身份,与亲人而言,与职业而言,与朋友而言,有着各种称呼,但很少有一个独立而真实的“自我”身份,亘古以来的各种与孤独相处之法,都是在追寻独立存在的完满个体之路。只有你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自爱和爱人。</p> <p class="ql-block"> 学会和自己在一起,学“做完整的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