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己见为舵

敦逸厚船长

<p class="ql-block">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言:倘若你不曾穿上他的鞋子走上几步,你无法与他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经验主义盛行的时代,理解他人很难,而由于个人之见的局限性,误解却无处不在。以己之见揣度他人,是基于我们的“前见”,可能来源于先人亦或来源自身经验。</p><p class="ql-block">我们总会不断遇见新人,但在经验主义的裹挟下,我们习惯以固有的模式、类型来框定他人,却忽略了每个人的个体性。因而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局限于已有的认知,很难跳脱出思维的局限性来理解一个人,也正是这些局限让我们常误解他人。</p><p class="ql-block">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误解也往往来源于此。当对他人的判断被放入充满己见的狭隘天地,一切主观臆断占据我们的主体思想,同时掺杂有个人情感的判断更让对他人判断这一事变得扑朔迷离,误解成为常态。</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面对“误解”的风,我们或被压弯,或仍直立身姿面对逆风。即便我们是芦苇,身处史蒂文·斯洛曼笔下“高度同质化的时代”,我们仍希翼寻找一处安身之所,寻求他人对我们的认同感,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认同感提升,进而对自我进行正向反馈,促使我们在纷繁世相中安放自己那颗浮躁的心。诚然,被人理解于如烟世海中仿若“救命稻草”般让我们安静下来,但若将被他人理解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难免落于“以他人认同为核心”的窠白中,长期以往,易丧失个体的判断,成为他人理解的附属品。或有人言,不被他人理解是否代表自己就是错的呢?“被人理解”只是我们个体价值于群体意义的一种呈现方式,而非个体价值的判断标准,更不能代表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p><p class="ql-block">被他人误解也好,被人不理解也罢,何不如做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诘难,但保留你的最后裁决”的澄明清醒者呢?</p><p class="ql-block">面对当今经验主义甚嚣尘上的现状,不被他人理解又何妨,持己见为舵方为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