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摄影师:吕厚民镜头中的毛泽东

大陆

<p class="ql-block">吕厚民摄影作品: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交谈(1953)</p><p class="ql-block">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十四次会议。在会上,吕厚民顺利拍到了全体代表参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彭德怀宣读报告等记录会议时应该有的场景照片,已经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可他仍然觉得缺乏一张带有亮点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散会后,台上台下的人都陆续开始离开座位退场,他看到总理站起身来,并没有向退场门的方向走去,而是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转过身来,和在看文件的主席谈话。吕厚民感到一定能拍到两位领袖一起交流问题的照片,于是赶紧大步走近主席台,端起相机,做好了准备,最终捕捉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交谈的场面。</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将毛泽东与周恩来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默契呈现得淋漓尽致,也在之后的岁月里被制作成招贴画走进了千家万户。回忆起这张照片,吕厚民带着一种技术过硬的幸运:“我按动快门,只来得及拍下这一张,留下了这个具有历史性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庐山(吕厚民摄,1961)</p><p class="ql-block">1961年吕厚民拍摄的《毛泽东在庐山》充分体现了他这一想法。那一年,正是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一年。当年受灾面积6175公顷,受灾人口1.6亿,仅次于1960年。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美国派特种部队入侵越南,都使1961年的中国处于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时期。</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自然心理压力很大。一个晴朗的上午,毛泽东终于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决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散步。见到毛泽东出来了,吕厚民和其他人也紧随其后。在含鄱口的一个长条石凳上,毛泽东先是和英文秘书林克谈话,林克离开后,毛泽东一个人侧身坐着,好像在想问题。</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吕厚民突然发现毛泽东身后的背景非常奇妙:天空湛蓝,白云时卷时舒,漫天飞渡;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愈加挺拔和坚韧;山下的鄱阳湖上云蒸霞蔚,紫气蒸腾。眼前的这一切让吕厚民萌发了灵感,天空中的景象不是恰如主席此时的心境以及风云变化的时代吗?</p><p class="ql-block">他没有马上按快门,而是在镜头前加上了一个黄色的滤镜,这样就把蓝天压暗了一些,将白云更加突出。于是这张黑白照片中,天空灰暗了,白云更白了,坐在其中表情凝重的毛泽东被烘托得更加鲜明。照片将时代背景、自然背景和人物心情巧妙融合,堪称完美。</p><p class="ql-block">2003年,吕厚民携这幅作品参加毛泽东诗词意境影展,并为它取了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正是1961年庐山会议中毛泽东写下的七绝诗中的一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在一起(吕厚民摄,1954)</p><p class="ql-block">吕厚民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主席慈父般的关心,也目睹了毛泽东为人父的一面,情不自禁地将它们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家庭生活方面,毛泽东才留下了许多照片:在中南海里,毛泽东拉着李讷的手在悠然自得地散步;北戴河的沙滩上,毛泽东光着膀子坐在那里与孩子们闲聊;在北京西郊,侄子毛远新抓住了一只白兔,毛泽东与女儿李敏和李讷一起投来了开心和好奇的目光。</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背后,体现的是摄影师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融洽与默契。吕厚民就说,他拍下这些照片前,基本上是想拍就拍下来了。即使是那些身着泳装的照片,换作别人可能会担心不雅,主席也非常洒脱,毫不介意吕厚民在一旁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