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游洛阳 吃水席</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23.04.30</b></div></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创文字 李文刚</b></h1> <p class="ql-block"> 本人孤陋寡闻。“水席”是洛阳特色菜,我是几天前才知道的。4月22号我从北京西站乘车去洛阳旅游。从西站到杜家坎车速不快,拍了几张照片。想起曾经在这边工作过,于是把照片发到当年的同事群里。</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京西站至杜家坎</b></h5> 一个晚辈同事跟了一贴“等着李头去洛阳吃水席的图片!”我第一次听说“洛阳水席”。 这是我第三次去洛阳。前两次记忆深刻,确实有“吃”、有“水”,但是与“席”完全不沾边。<br> 第一次是1967年9月,因为印刷一批文革宣传品,洛阳运输公司的两个朋友带我去洛阳。印刷厂在洛阳临汝。那天晚饭是在印刷厂旁边的小店吃面条。<br> 面条上桌开吃。第一口就让我牢记一辈子!牙碜得上牙不敢碰下牙!不知道里面掺进了多少沙土!<br> 第二次去洛阳,是1981年秋。那天正赶上下大雨,办完事赶快去火车站,直到火车离开洛阳,两只鞋还是湿漉漉的。<br> 这次到洛阳,在车站打上车赶忙问司机,什么是“水席”。司机解释说就是吃饭的时候,菜上一道,吃一道,就像流水线。入住酒店后打车去旅游点,这个司机解释“水席就是菜里都带汤”。两个洛阳“地头蛇”就有两个答案。但是他们说的共同之处,是传统的全套“水席一共8凉16热”。现在有所改变,像平常点菜一样了。第二天晚上,洛阳的老同学宋振峰请我吃水席,得以印证。他进一步介绍说,传统水席,是8道凉菜先上桌,中间位置留着上热菜,每道热菜都带汤,吃完一道再上下一道。<br> 振峰同学1963年以7门功课平均86的高分从洛阳考入哈军工,高于同年清华大学河南省录取分数线。是我63-9队战友,1978年从北京调动工作到洛阳。<br>从朋友圈得知我去洛阳,在火车上就接到他的电话,约我见面。<br> 当天晚上六点多,他和大学同班同学蔡程兴一起去宾馆看我。途中打电话联系,才知我还在“隋唐洛阳城遗址景区”的天堂9层楼上看夜景。他说,今天刚到洛阳,我以为你在宾馆休息呢!没想到马上就开始旅行了。于是相约在景区售票处见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应天门,武则天登基旧址上重建</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应天门鸟瞰洛阳城</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应天门地下旧址</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应天门内汉服人物</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唐时期洛阳城所在</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堂与汉服窈窕女</b></h5> <h5><b> 旧址重建的“天堂”现代版夜景。当年的天堂是武则天御用礼佛之地。</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堂门前汉白玉龙雕</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堂内装饰富丽堂皇</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代明堂图示</b></h5> <h5><b> 旧址重建“明堂”现代版。武则天主政时建了明堂,用于办公。当年应老百姓要求对外开放,人人可进入参观游览。由此可见武则天有一定的“亲民性”。她61岁执政,67岁登基改国号“大周”,稳固统治15年,82岁还政于李唐,之后不久去世,似乎也是一位“明君”。</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天堂鸟瞰明堂及应天门夜景</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堂内部金碧辉煌,气派豪华。</b></h5> 那天一直下着雨,一阵大一阵小,两个老同学在公园门外冒雨撑伞等我,令我感激涕零!<br> 老同学情真意实,“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以应天门灯光为背景合影留念。 <div><br></div> 追忆上次我们3个人“同框”,还是57年前,1966年3月27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63-9队合影</b></h5> 当晚约定第二天吃“水席”。<br> 振峰在我住的全季酒店附近没有找到合适店家,后选中两公里远的“东华大酒楼”,怕我找不到,发了定位,又拍了外观照片发给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华大酒楼</b></h5> 这家店外面打了“中华老字号”、“中国餐饮名店”。由此可见振峰兄下了大功夫。<br> 当晚出席的还有哈军工63-10队战友宋克让。<br> 5个人点了5个菜,店家服务员提醒已经足够了,阻止了振峰继续加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餐桌三老合影</b></h5>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水席”。服务员对第一道水席津津乐道地介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听得不十分清楚。但是听懂了她说这道菜是周总理某年到洛阳陪外宾吃过的,看来振峰确实内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服务员介绍水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席照片</b></h5> 席间聊天话题甚广,尤其是我们63-9队队长李博关心学员的一件件往事,虽然时间深远,但是十分亲切、恍如昨日。今天振峰兄发来一篇文章,把那天回忆李博队长的往事,写成文字发给我。北京校友会正有意收集学员队干部的史料,我立刻把振峰的文章推送过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振锋追念李博队长文章</b></h5>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晚餐在依依惜别中结束。两个老同学在雨中一直送我到宾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片冰心在玉壶(宾馆大厅合影)</b></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洛阳三月花如锦,</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多少功夫织得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同窗数载哈军工,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生织得真友情。 </b></div></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 自 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推荐 杜香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编辑 孟庆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