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金勇爱

<p class="ql-block">腹有诗书气自华。 </p><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金勇爱。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梁晓声老师的《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提到梁晓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2022年的一部热播剧《人世间》,让梁晓声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这部长达115万字、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将50年的岁月波澜融于笔下,史诗般的描写,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触动。很多年轻人通过这部小说,对父辈多了一丝理解和敬畏,更多的人通过这部小说,喜欢上了心中有家国、笔下写苍生的梁晓声。</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读书和写作。读书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更丰富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感谢读书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变化,并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书中得到滋养。于是,他写下了这本《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将自己读书的经历、读书的深思融于笔下。 </p><p class="ql-block">在书里,他真诚地讲述自己读书求学的故事,讲述自己因为读书不求甚解闹出的笑话,讲述读书对自己性情、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讲述那些他认为的好书、好文。平淡的叙述中,是他对读书这件事发自肺腑的热爱。他在书里一遍又一遍地向青年们呼喊着:读书吧!这是最值得的事,也是最好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世界读书日”之际,让我们重温书香,走进这本《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梁晓声在书里写下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p><p class="ql-block">对于梁晓声自己而言,这句话确实是他人生经历的最好注解。是读书,指引他从一个贫寒子弟,成长为著名作家、大学教授。是读书,帮他实现了人生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的人生起点并不算高,1949年出生的他,一生经历了很多贫苦。他虽出生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但却住在脏乱差的棚户区,房子都是泥砌的。《人世间》里脏乱又贫瘠的光字片,就是梁晓声记忆中家的模样。他的父母也是普通人,父亲是大三线工人,常年工作在外,母亲更是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在学习读书这些事情上,父母也帮不上太多忙。好在梁晓声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他讲故事。 </p><p class="ql-block">等到少年时期,梁晓声认识了一些字,开始自己看小人书、连环画。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买书更是不可想象的,好在他所在的街区里,有三四处小人书铺,可以供人借阅。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小人书的书皮单独撕下来,然后像穿糖葫芦一样穿成一串,编上号、挂在墙上,供读者选择。梁晓声和同学们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个七八分钱,到小人书铺去借一本书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影响终身的语文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读书的热爱,很快演变成对语文的喜爱。 </p><p class="ql-block">小学三年级,梁晓声开始明显偏科于语文。阅读的沉淀,让他在语文上得心应手。而让他下定决心和语文结缘,则是源于一趟特殊的语文课。 </p><p class="ql-block">梁晓声记得,三年级的新课本刚发下来,他便看到了一篇课文《山羊和狼》。故事很简单,讲山羊妈妈出门打草,临行前叮嘱三只小山羊,千万提防着,别被大灰狼骗开了门,妈妈敲门时会唱一支“小山羊儿乖乖”的歌。</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上学后将要学的第一篇有一个完整故事的课文,故事是那么地吸引他,以至于他手捧着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恰好经过,好奇地问梁晓声在看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老师眯起眼注视了他几秒,什么也没再说,若有所思地走了…… </p><p class="ql-block">几天后的语文课,老师讲到了这篇课文,她说“我们先请一名同学将新课文的内容叙述给大家听!”老师点到了梁晓声的名字,把他叫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都很困惑,梁晓声也毫无心理准备,一脸懵懂,但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普通的孩子对吸引过自己的事物,无论那是什么,都会显示出令大人们惊讶的记忆力。于是,梁晓声几乎一字不差地将那篇课文背诵了下来,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p><p class="ql-block">那一堂语文课对梁晓声意义重大,他从此更爱上语文课了,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甚至将人生的理想定为考上哈尔滨师范学校,将来当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的中学老师们和同学们几乎都知道他的这一理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读书是世界最平等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晓声感激读书,也希望更多人能手捧图书,同样获得书籍的浸润。只可惜,现在人们反而不爱读书了。</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地铁上,满眼都是低头刷手机的人,看书的少之又少。 </p><p class="ql-block">对此,梁晓声心疼又遗憾地写道:“我们年轻时手头很紧,花八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但是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一本书即便是四五十元,也不过就是一场电影票的钱,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现在的年轻人在忙着追星、忙着赚钱、忙着搞事业、忙着谈恋爱,唯独忘了读书。</p><p class="ql-block"> 的确,读书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但阅读带给我们的,是真正的人生勇气,让我们面对贫苦依旧能自尊自信、面对寂寞依旧能内心自适、面对浮躁依旧能初心不改、面对嘈杂依旧能内心安宁。 </p><p class="ql-block">关于读书的益处,梁晓声谈了很多。在他看来,读书是世界最平等的事。他在书里写道:“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那些出身于上层社会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无论你端盘子,开饭馆,或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书就摆在那供你选择。” </p><p class="ql-block">这两年,我们在互联网上见证了很多普通人靠读书实现人生逆袭的故事,有人用26年的时间,从中专生逆袭成为博士后,从深山里干农活的小姑娘,成为一所学院人工智能教研室的老师;还有辍学打工的90后打工妹,在尝遍生活百味之后,通过自考一步步向前,最终成为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 </p><p class="ql-block">最让人感动的,是两年前火遍全网的中国科学院博士的论文致谢,他从山沟里走来,父母双亡、至亲离世,历经生离死别。为了凑学费,他不得不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但即便如此,仍因为凑不齐学费而被老师约谈,因为衣衫破旧而被同学嘲笑。 </p><p class="ql-block">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在读书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些伟大的知识、深邃的道理、前沿的科技、奇妙的故事、浪漫的情思,都静静地躺在书里,只要你愿意,所有人都可能平等地阅读它们。 </p><p class="ql-block">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我们的人生没有一个好起点,没有好家庭、好环境、好学区、好老师,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本好书。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见识更好的世界、培养更好的人格、学习更好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读书将寂寞变成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晓声说,读书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城市里,年轻人们自诩为“空巢青年”,他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一个人独居在出租屋里,没有家庭生活,没有感情寄托,外面是车水马龙和璀璨繁华,屋内却是无尽的孤独与寂寞。老家处,父母日渐衰老,儿女却不在身边,科技和网络时代早已将他们抛下,他们也成了“独居老人”。 </p><p class="ql-block">寂寞,是我们当代人逃不掉的宿命。在梁晓声看来,寂寞有表层的寂寞,也有深层的寂寞。表层的寂寞是,身处聚会,却满心无聊;身处人群,却无人交心。深层的寂寞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p><p class="ql-block">做事情或许可以抵御一时一地的寂寞,但长久的寂寞又该如何抵御呢?那就要靠回忆、靠思想了。知识给予人的最宝贵的能力,就是思想的能力。因为有了思想的能力,人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那就是“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足以抵抗漫长寂寞。如果侥幸有笔有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因为曾经阅尽万千书,所以即使面对人生的寂寞,他们依旧能保持内心的充盈,依旧拥有“自己”这个最长情的朋友。所以,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请读书吧!人,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孤独和寂寞或还会成为我们体验生活的另一种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腹有诗书气自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气质是人类最特殊的气质,那就是“书卷气”。这一种气质区别于出身、金钱和权力带给人的那些气质,是连达官显贵们也暗自妒心的气质。它体现于女人的脸上,体现于男人的举止,连法律也无法剥夺。对于这种气质,苏轼的一句诗最能概括,那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p><p class="ql-block">化妆可以画出外在的轮廓,却画不出内在的精神;整形可以整出美丽的皮囊,却整不出有趣的灵魂。书卷气的获得,没有捷径,唯有读书而已。只上网不读书,人就不能有所谓“书卷气质”。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追求美丽的时代,不妨给自己增添一份书卷气,希望以后当别人谈论起你时,会说“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那个人的书卷气质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读书是一种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读书,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站在我们所处的当代,向历史转过身去,我们会发现——读书这一种古老而良好的习惯,百千年来,曾给万亿之人带来过幸福的时光。万亿之人从阅读的习惯中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阅读这一件事,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曾是一种很高级的幸福,是精神的奢侈。在过去,书架和书橱,并非是一般人家所有的家具。书房,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富有家庭的标志,尤其是西方贵族家庭的标志。而阅读,无论对于男人或女人,无论对于从前的、现在的,抑或将来的人们,都是一种优雅的姿态,也是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的姿态。一名在专心致志地读着的少女,无论她是坐着读,还是站着读,无论她漂亮,还是不漂亮,她那一时刻都会使别人感到美。 </p><p class="ql-block">那说了这么多读书的好处,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 </p><p class="ql-block">梁晓声觉得,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可以读不同的书。孩童时期,不妨多读有想象力的书,让我们的思绪得到延伸;年轻时期,可以读一些历史,在过去的历史变迁中习得一些智慧;中年时期,社会责任和精神压力达到顶峰,不妨读一点儿诗词和散文,放松一下灵魂;到了老年,则可以看一些青少年的读物,了解青少年在看什么书,用他们的书来跟他们交谈;等到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不妨读一点儿儿童读物,看一点儿卡通,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读过哪些书,让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或许会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生活,但唯有书籍,是我们最长情的陪伴,是我们幸福感的涓涓清泉。 </p><p class="ql-block">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匆忙的时代,世界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为了生活不得不忙碌奔波。但脚步再匆忙,也要记得让心停留;行色再匆忙,也别忘了凝望星空,看见理想。而书籍,正是生活与理想之间的那道桥梁。</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适逢“世界读书日”,希望梁晓声的这本书,能唤起你对读书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最后,希望您的每一天都有书相伴,每一天都是“读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