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p><p class="ql-block">作为理科生,我一直以为“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是文人的极度夸张,就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直到我三去澄海,对澄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才确实认识到,沧海确实是会变成桑田的,而当洪水来时,桑田也会瞬间变成沧海。</p><p class="ql-block">在澄海莲阳河南岸的莲阳桥头有一个小公园,叫“韩江河口公园”,在这里就能很好地体会到“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一幅约6000年前的韩江河口示意图,那时,韩江尚未分汊,河口位置在现在的潮州附近。1957年在潮州城西的陈桥村发现一新石器中期(距今5000~6000年)的大型贝丘遗址,其间含有大量滨海至潮间带环境的贝壳。</p><p class="ql-block">该示意图显示,在当时,现在的澄海地区还是潮州湾,是一湾汪洋大海。当中,只有现在的冠山和程洋岗露出海面。</p> <p class="ql-block">冠山不高,也不大,却林茂石奇,据称是取其“秀甲邑中群山”而名。此山亦称神山,有冠山古庙、观音堂,有关公祠,还有始建于明代的冠山书院,集儒、释、道于一体,融古今文化于一炉。</p><p class="ql-block">山上还有一摩崖石刻“日照峰”,颇能说明其曾经的地势。</p> <p class="ql-block">澄海程洋岗现在是一个村的名字,离村不远,有一个好去处——“塔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塔山并无塔,大概是因为该山在程洋岗一带比较高,在海上远观似塔而名吧。也有人说是因为山上有石似塔。</p><p class="ql-block">山上有一创建于南宋时期的“塔山古寺”,历代兴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建,古刹重光。</p><p class="ql-block">在塔山古寺的东侧,沿石阶拾级而上,有纪念余锡渠和许士杰的建筑。可以看到余锡渠纪念雕像,还有赵朴初为纪念“一九八六年九月六日许士杰同志被广州市民评选为广州十大杰出公仆之首”而题的“人民的公仆”碑。</p> <p class="ql-block">余锡渠出生地就在澄海县莲上镇,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新中华成立后,历任澄海县县长、中共澄海县委副书记、粤东行政公署农业处副处长、汕头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汕头地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调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p><p class="ql-block">在韩江河口公园也有介绍余锡渠的事迹。余锡渠也是“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之人,他在描写澄海治水前的一首诗歌中写道:“暮春苦旱田断水,枯苗叶上飞螟蛾;初夏长夜风吹雨,荒土洋中浸稻禾;秋潮冬涸盐满地,洲中人民灾难多”。</p><p class="ql-block">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澄海县长,余锡渠为了消除澄海和潮汕地区的旱涝祸患,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平整改土、兴修水利、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工程上。</p><p class="ql-block">1965年,余锡渠调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适逢“文化大革命”风暴的到来,他在“文革”这场浩劫中,受到诬陷和摧残,于1968年6月16日,被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许士杰也是澄海人,曾任广州市委书记。在余锡渠纪念亭中还有许士杰晚年时怀念余锡渠而作的一首诗,诗云:</p><p class="ql-block">云黑压城秀木摧,</p><p class="ql-block">邪风凄厉哲人萎。</p><p class="ql-block">村庄踏遍询民疾,</p><p class="ql-block">江水归调展泉眉。</p><p class="ql-block">样板无声田织锦,</p><p class="ql-block">氍毹有舞人绮思。</p><p class="ql-block">塔山磐石观沦海,</p><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濯是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体验澄海沧海桑田的还有一个好去处——“樟林古港”。</p> <p class="ql-block">樟林古港是历史上粤东第一大港,唐代是个海滨渔村,因樟树成林而得名。康熙年间,因正式放开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纷纷造船出海。鸦片战争后,汕头港开埠,铁船取代木船,樟林古港才渐趋沉寂。</p><p class="ql-block">查看今天的地图很难相信樟林古港曾经是一个海港。从地图上看,樟林古港离海岸线有近十公里,而且离莲阳河和韩江西溪这两条大些的河道也近十公里,但在古港今天还能看到清朝嘉庆年间建设的古海堤,比今天的水平面高出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在樟林古港东南方向不远处还有一座水仙古寺,是当年驾船出海的人们祭拜水仙祈求平安的所在,历经兴废,现在还在建设,规模不小。</p> <p class="ql-block">樟林古港离海岸线有段距离还跟文革时期的一段围海造田的历史有关,向大海要田地,向大海要粮食,从地图上看,那些笔直的海岸线就是当年的战果。</p><p class="ql-block">关于围海造田,正面看解决了部分粮食问题,负面看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二者如何权衡,现在看来确实需要有充分的论证,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p class="ql-block">离澄海不远的汕头牛田洋也是一个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在汕头市内港,榕江西侧,那里曾是一片海滩,潮涨时淹没,潮退时干出,面积足有万亩,这就是牛田洋。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响应号召,开进了牛田洋围垦造田。</p><p class="ql-block">1962年一下围出7.8平方公里的良田,1963年就开始了粮食生产,到1965年时,粮食已达亩产1190斤。1968年,有2100多名大学生也驻进了牛田洋,与人民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暨南大学、华南农大、广州外国语学院、中山医学院。还有一部分人是从自北京下来参加劳动锻炼的干部。1968年7月,牛田洋筑堤拦海工程全面完成,围垦面积达2万多亩,原为荒凉海滩的牛田洋,在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型军垦农场。</p><p class="ql-block">数十年来,牛田洋这片热土历经世事沧桑,既创造过当年围垦当年种植,亩产粮食1190斤的奇迹;也有过强台风来袭,553名年轻战士学生护堤捐躯的悲壮事件;更有着退田还渔,两万多亩池塘虾欢蟹肥的当代传奇。如今的牛田洋,有绿树葱葱的十里景观长堤,有“落霞与白鹭齐飞”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景色,也具备了打造水乡式的休闲旅游基地的得天独厚优势。</p> <p class="ql-block">说到樟林古港,自然还会说起红头船。</p><p class="ql-block">在澄海市区有一个红头船公园,在樟林古港的河面上停泊着一艘红头帆船。</p><p class="ql-block">“红头船”是潮汕地区华侨华人远渡重洋拓殖海外的远洋商船,是联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清代潮州与南洋航运远洋船队所用帆船,这些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在潮汕一带,几百年来“红头船”都与当地人的生活和历史交织在一起,散发着一种艺术化的民俗色彩。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开始时,将船头漆成红色出于官府的强制,目的是切断当地居民与海盗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东南沿海,特别是闽粤交界一带,早在宋元两朝鼓励海外贸易时,海商们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已经在悄悄绕开当时的市舶司(海关)偷偷进行贸易,同官商争利;明清实行海禁,让这些“地下贸易”也难做了,但这一带地少人稠的客观情况又让当地民众离不开海洋贸易,不得不继续“以海为田”。既然不能再合法“通蕃”,他们就干脆做了非法的“海贼”,于是“商船”转为“寇舶”,形成官府眼中的海盗集团。 </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朝后期,南澳一带的海盗势力已大到了动不动就“战舰数百,聚众万余”,横行海上,向过往船只征税,俨然一海上王国。中原王朝屡次征讨,但总是无法斩草除根。沿海许多豪门、官员、官员亲属都与海盗有着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海盗就具备了“民众基础”,官兵来围剿海盗时,沿海民众的反应则是“每见官兵动静,则星火徒报,官府密令哨探,则推避不从”。</p><p class="ql-block">“红头船”举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做法是“将出海民船按次编号,刊刻大字,船头桅杆油饰标记”(雍正初年谕旨),此外还限制民船营造规模,期望以此举加强对民船的控制。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赤,于是船头便漆成红色。 </p><p class="ql-block">红头船加强了澄海与南洋的联系,也造就了一大批人杰,不胜枚举,在此略举我在澄海按迹循踪的数例。</p><p class="ql-block">就在樟林古港就有秦牧故居和秦牧公园。</p><p class="ql-block">秦牧,原名林觉夫,1919年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著名作家,历任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p><p class="ql-block">澄海有两家卜蜂莲花超市,原名易初莲花超市。其创始人谢易初,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外砂镇蓬中(今汕头外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勤于学习钻研,好施恩于人,广结良友。当时,不少潮汕人下南洋,谢易初就是其中之一。到达泰国后,经过辛勤积累,于1922年6月创办“正大庄”菜籽店,即为正大集团前身。</p><p class="ql-block">位于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p><p class="ql-block">陈慈黉(1843一1921年) 是清代时期的华侨实业家、金融家。1855年,陈慈黉弃学从商随父亲到香港打理“乾泰隆”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子承父业前往泰国曼谷设立“陈黉利”行,先后在新加坡、越南西贡设立多家分行。</p><p class="ql-block">在汕头澄海区华富村的莲阳河边上有一郑王墓,墓碑正中上书“暹罗郑皇达信大帝衣冠墓”。</p><p class="ql-block">达信(Taksin,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汉名郑信,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开国君主(1767年12月28日-1782年4月7日在位)。</p><p class="ql-block">达信父为华侨,母为泰人。幼年被阿瑜陀耶王朝财政大臣拍耶节悉收为义子,懂泰语、巴利文、汉语和越南语。曾在宫中任御前侍卫,后任达城、甘烹碧城城主。1767年缅甸军攻灭阿瑜陀耶王朝时,达信率领五百余人突围,以东南部尖竹汶为基地,动员暹罗人民和华侨,利用清缅关系紧张,缅军主力受牵制的有利时机,不到半年就收复故都,将缅军驱逐出境。1767年,达信被拥立为王,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吞武里王朝。</p><p class="ql-block">喜欢欣赏雕塑作品的我顺便再提一下澄海人民公园,公园里有“唐大禧雕塑”园区,让我想起了广州雕塑公园里的“唐大禧雕塑园”,颇有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园区石碑上的“唐大禧雕塑”几个字是饶宗颐的墨迹,石碑上的指纹是唐大禧的拇指印镌,石碑的背面有唐大禧手书的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祖母对我说:“如呀(潮语对小孩的爱称),你十指皆脶,天生聪明,但要勤勉,才能成器。”我牢记了祖母的箴言和教诲。</p><p class="ql-block">长大了,我对生活有所认知,对时代有所感悟,对艺术有所探求,在人生的年轮里,用心刻画着艺术的轨迹。我手捧赤诚的心,感恩热土。”</p> <p class="ql-block">姑且以唐大禧先生的这段手书结束本文,自然界有沧海桑田,人世间何尝没有呢?</p><p class="ql-block">唯有勤勉、用心,方能成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