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科学研究中有一种“假说演绎法”,当你看到一种现象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一种可能(假说),然后理论推理出另一种连锁现象,最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比如“看见一位陌生姑娘朝你微笑”,小伙子可能就会想到一种可能“她是不是喜欢我”,然后就推理如果真是喜欢,和她加个微信应该没问题吧,然后就付诸行动开口了,姑娘答应了,说明假说成立,否则,不成立(也许是姑娘心有喜事面带微笑)。破案讲究证据,没有直接证据时也常用假说演绎法推理求证。</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察言观色”“以己度人”“按照常理”“想当然”判断一件事情一个人,但是没有几个“你觉得”是有后续推理求证过程的,因此错判很多,出现了许多“冤假错案”,最典型的就是“邻人偷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想着重说的是最难说清的心事,人们的好心情坏心情往往因事而生,因一句话,一件事,就产生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不能及时求证,“人心难测”不仅事前难预料事后同样不好检测,如果你觉得别人不怀好意,那你会怎样?远离还是先发制人保证不受侵害?如果你觉得某人自私,你又会怎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些“你觉得”有办法求证吗?求证过了吗?一般是没有的,但你已经把假说当结论了,你如果按自己认定的“坏”去对待,能肯定的是你的心情不会好的,坏心情会反噬自己。但是如果你凡事往好里想,“想的美”也确实美,首先你心情肯定好,暗自愉悦,眼里处处春光明媚,待人接物变得更善解人意,即使是真坏的人也可能被你的友善感化,真的坏事也在你不知不觉中随风而去,所以还是糊涂点好,没坏处,你觉得好就一定会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善念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