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庙之四大宋碑

如荷存在

<p class="ql-block">苏州文庙收藏着四件国宝级文物:南宋流传下来的四块一人多高的石碑,分别是《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地理图》和《平江图》。</p><p class="ql-block">前三图原创作者名叫黄裳,不是写“九阴真经”的黄裳,而南宋时的一名官员,曾经担任过是南宋宁宗的老师,宁宗继位后,黄裳官拜礼部尚书兼侍讲。为了教育年轻的皇子,黄裳老师于1119年作了八幅图,作为教材;1247年四川王致远得到这些图,刻成石碑,其中三块石碑保留至今,收藏于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今天“与谁同坐”吴文化学习群群友来到文庙,聆听群主兼文庙志愿者陈老师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p><p class="ql-block">北宋朝廷先后组织过五次大规模的天体观测,其中以第四次的观测和记录最为详细,《天文图》就是根据这次的观测记录绘制的,图中共记录了恒星1434颗。200年后,欧洲人才绘制出了类似的天文图,记录了1022颗恒星。可见北宋时期,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p><p class="ql-block">《天文图》上半部分是星图,下半部分是释文。观看星图,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图中的三个同心圆分别是以观测者所在的北纬35度,也是北宋首都汴梁向北极、赤道和南纬55度(在汴梁能看到的最南纬度)三个方向所能观察到的星空,观图人需要将这三个同心圆在脑海中架构起一个立体的“天穹”来观看。图中还有一个偏心圆,与三个同心圆中的中圆即赤道,呈24度夹角。这个偏心圆是黄道,与中国农事节气相关,黄道与赤道的两个交点,是春分和秋分。图中的天穹分为28个区域,即28星宿;双曲线为银河,银河之上有一个横跨银河的通道,是鹊桥,科学与浪漫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下半部分的释文共2000多字,汇总了从远古至南宋的所有天文知识,至今仍是天文研究者的重要资料。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为防此碑遗失,又刻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现保存于常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帝王绍运图》:</p><p class="ql-block">绍,意为接续、继承。这块碑上刻录了上至黄帝,下至当时的宋帝,共计195位君王。南宋认为的正统朝代,列于碑中心线上,非正统王朝列于两侧。每个朝代的帝王则在朝代下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整张图可以看作一幅极简版中国历史,黄裳教学时可以方便地从中选择他所要讲授的帝王,谈谈这位为什么在位几个月就挂了,那位为什么稳操大权数十载,一目了然,作为教材效果应是极佳的。</p><p class="ql-block">比较有趣的是武则天,尽管她篡唐为周,但宋人把她当作唐代正统的皇帝之一,并未视她的为篡位者,为什么呢?讲解老师分享了他个人的看法,因为北宋皇朝自己也是篡位来的,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不管粉饰了多少太平,终究不免心虚,对于武则天作淡化处理可以避免宋朝皇室的尴尬。</p><p class="ql-block">《地理图》:</p><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地理图》却是按北宋疆域绘制的,那些宋人认为应当是宋朝疆域但被异族占领之地也被绘在图中,如燕云十六州、朝鲜、辽、大理、交趾等。黄裳老师应该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激起他的皇子学生的上进之心,立志收复故土吧。</p><p class="ql-block">《地理图》中标注了黄河、长江、淮河源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图中以方框标注的是宋代各级行政机构,如府、州、军等,共计四百多个;山脉也以方框标注;水系和湖泊则以椭圆标注,共一百五十多个。</p><p class="ql-block">图中最漫漶不清的是平江府所在处,讲解老师说,过去石碑是没有围栏遮挡,历朝历代的参观者,一面看一面嘀咕“哎,苏州是不是在这儿”,一边用手指指点点,摸上一摸,摸了800年的结果就是此处磨损特别严重。</p><p class="ql-block">《平江图》</p><p class="ql-block">四大宋碑中声名最响的是《平江图》。说起平江图,就不得不说苏州历史。苏州号称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但2010年在木渎发现的古城,动摇了这一说法。很多学者认为吴国的首都一直在搬迁中,真正把苏州定为吴国都城的是第一任吴王寿梦(他的前辈虽是吴国首领,但并未称王),如果以吴王寿梦筑城计算,苏州历史应该是两千六百年。更有争议的是,寿梦的都城在哪儿?现在的苏州城还是苏州城西的木渎?至今仍在争议中。也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现在的苏州城建于王莽统治时期,那是公元前与公元后交汇的时间段,至今也有两千年了。</p><p class="ql-block">苏州城建城的规制相当高,整个城市呈矩形,城中道路水系呈横平竖直的双棋盘布局,南北6条河道,东西14条河道;河道旁是大街,共20条,现有记载的桥梁359座。城中坊市功能划分明确,井然有序,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p><p class="ql-block">在苏州建城之前,城市朝向都是坐西朝东的,从苏州开始,城市朝向坐北朝南,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突破。大城的建立,保护了苏州的繁华和发展,到唐代,苏州已成为江南唯一的雄州;五代十国时期,苏州处于吴越王钱镠及其子孙治下,避免了战乱,各行各业非常发达,“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从那时起流传至今的;1113年,宋徽宗在苏州设“平江府”,府类似于现在副省级城市,而州则是地级市。平江府设置前,北宋共有四百多个州,但只有十九个府,如开封府,可见苏州规格之高。</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逃亡海上,金兵在金兀术带领下一路南追,没有追上,遂回师北方,途经苏州时从盘门入城,烧杀抢掠之后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苏州,当时是1130年,苏州城70万人死亡50万。</p><p class="ql-block">南宋定都临安,苏州城的位置对于临安的安全就相当重要了,当时宰相秦桧派遣妻兄王唤出任苏州知府。1144年,也是就苏州被毁十四年后,王唤开始重建苏州城,这一庞大的基建工程耗时百年,其间更换了约七十位知府,最终在李寿朋任知府时完工。峻工时,李寿朋请人绘制《平江图》,时年1229年。就是我们今天在文庙所见到的这幅图。</p><p class="ql-block">《平江图》中苏州分为子城、内城、外城(城墙外)。子城是当时政府机关所在地以及官员住所,元末张士诚于子城称王称帝,朱元璋破苏州时,张士诚把他所有的妃子、大臣在子城最北的齐云楼放火烧死,自己则逃亡去了。这把大火烧毁了整个子城,后来苏州人称此处为“皇废基”,荒废了几百年。</p><p class="ql-block">明初知府衙门搬到现会议中心所在地,卫所则位于现市立医院。当时苏州流行说法是,谁在东谁得势,也就是东边的能压制住西边的。当时的苏州知府魏观鬼迷心窍,打算把知府衙门搬到子城,这样知府衙门就位于卫所之东了,结果被卫所密报于朱元璋。见魏观居然想把衙门搬入张士诚故址,老朱龙颜大怒,结果魏观被处腰斩,一刀两段;当时苏州著名文高启为魏观写一篇房屋建造完毕时的马屁文章“上梁文”,没想到触了老朱逆麟,高启被六刀七段。之后,皇废基再无人敢问津,直到民国时才改造成大公园和体育场。</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当年子城内的医院(为犯人看病的地方),现在是卫生局所在地;当年子城内的宣招亭(张士诚的宣传部),现代曾是苏州日报社;恰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p><p class="ql-block">为了把城外的重要地点也纳也图中,《平江图》采用了缩地法,即把一些较远的地点标注在正确的方向,但距离却被人为拉近。譬如虎丘,图中看似就在城墙边,其实离阊门尚有七里路。</p><p class="ql-block">苏州的城门,最早有八座,后受地理因素影响,陆续关闭了其中几个。比如胥门,因为面临胥江,受水流冲击比较严重,首先被关闭。北宋时,范仲淹在东南开葑门,因此北宋苏州有五个城门: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全部是水陆双城门。元代重开胥门,元以后苏州一直是六座城门。苏州有句老话,叫做“六城门兜兜”,意思就是在苏州城逛一圈。</p><p class="ql-block">张士诚统治苏州时,在六城门外各加了一个瓮城,现在只有盘门瓮城保存完好,其余五个瓮城均毁于文革。</p><p class="ql-block">苏州城的中心大街,叫做卧龙街(现在的人民路),卧龙街南起文庙,文庙所在恰似龙头,龙尾则是北寺塔。</p><p class="ql-block">2023.5.12, “与谁同坐”吴文化学习群参观文庙四大宋碑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