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魂魄与阴阳五行</b></p><p class="ql-block">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意、肾藏志,很难让人理解,已经成为中医玄学之根了!翻开中医书到处可以看到这些词句,这些词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本文用《皇帝内经·命根养生篇》来说明其意义。五行五脏论五神(神魂魄意志)</p><p class="ql-block"><b>心藏神:</b></p><p class="ql-block">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p><p class="ql-block"><b>肺藏魄:</b></p><p class="ql-block">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p><p class="ql-block">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p> <p class="ql-block"><b>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b></p><p class="ql-block">心藏神,在志为喜,喜则炁和志达,可见“喜”是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有利于“心主血”,但喜乐过甚则伤神,喜乐者神惮而不藏。</p><p class="ql-block">肺藏魄,在志为忧,人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为魄之灵,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精神活动。年老时肺炁虚衰,语言善误,这从病理上阐明了肺与魄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乃神之变,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魂的精神活动包括谋虑,故又有肝主谋虑之说。怒是情绪激动时的一种精神变化,是不良刺激;怒伤肝,常致血液上逆,炁机升泄。</p><p class="ql-block">脾藏意,在志为思。意,是意识;思,是思考。正常的思考有赖脾的健运,思考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导致情绪抑郁,饮食不思等,即所谓“思虑伤脾”。</p><p class="ql-block">肾藏志,在志为恐。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惊则炁乱,恐则炁下,惊恐伤肾,炁机紊乱。</p><p class="ql-block">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意、肾藏志,这些都是古人从某个地方抄借来的,写在书里的人也不懂,原文出处……七魄得五脏睾脑七宫所化生,七魄生化七德,为志、思、意、度、通、行、信;对应人体心里与生理反应,也被俗称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魄所化,魄得志,化力;魄得思,化识;魄得意,化情;魄得度,化至;魄得通,化达;魄得行,化游;魄得信,化神;七魄在人体内相助相克,志过为暴,志衰损思;思过为虑,无思则散;心散志衰;</p> <p class="ql-block"><b>五行:</b></p><p class="ql-block">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p><p class="ql-block">肝(木),心(火),脾(土),肺(火),肾(水)</p><p class="ql-block"><b>七情:</b></p><p class="ql-block">喜(心),怒(肝),忧思(脾),悲(肺),恐惊(肾)</p><p class="ql-block">(木)肝藏魂,(火)心藏神、(土)脾藏意、(金)肺藏魄、(水)肾藏志。五脏与五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心藏神:</b></p><p class="ql-block">《类经·脏象类》“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炁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p><p class="ql-block"><b>肺藏魄:</b></p><p class="ql-block">《类经·脏象类》:“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炁之本,魄之处也”。《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肺藏炁,炁舍魄”。</p><p class="ql-block"><b>肝藏魂:</b></p><p class="ql-block">魂,《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魄”;“肝藏血,血舍魂”。《类经·脏象类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p><p class="ql-block">《类经·脏象类》“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p><p class="ql-block"><b>脾藏意:</b></p><p class="ql-block">《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含意”。《类经·脏象类》“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p><p class="ql-block"><b>肾藏志:</b></p><p class="ql-block">《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类经·脏象类》“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p><p class="ql-block"><b>五脏与五志:</b></p><p class="ql-block">《类经·脏象类》:“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p><p class="ql-block">心志为喜:“喜则炁和志达,营卫通利”。“喜伤心”。</p><p class="ql-block">肝志为怒:“忿怒伤肝”。</p><p class="ql-block">脾志为思:“思伤脾”。</p><p class="ql-block">肺志为忧:“悲则炁消”。</p><p class="ql-block">肾志为恐:“恐伤肾”“恐则炁下”.</p><p class="ql-block">1) 肝藏魂, 从解释来看, 似乎是人的正常言语和行为能力. "丢了魂"就是失去了对于语言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肝阳亢盛的人, 脾炁火爆, 自制能力较差, 是否就是肝与魂联系的表现?</p><p class="ql-block">2) 脾藏意, 人脾虚则懒言少动, 甚至连思维都慢吞吞, 是否就是脾与意联系的表现?</p><p class="ql-block">3) 肾藏志, 肾虚容易惊恐, 这个我在现实中确实见到过. 但"志"或"精"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外在精神表现呢?</p><p class="ql-block">4) 记忆力, 应该是哪个或哪几个藏所主?</p> <p class="ql-block">何谓神、魂、魄</p><p class="ql-block">人的神是在父母之精结合的瞬间诞生的。《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新生命的“神”就诞生了。</p><p class="ql-block">跟随神来往的是魂,所以有人会“神魂颠倒”。与精出入的是魄力,精乃肾之精,所以魄力,与肾有关,肾气不足,哪来的魄力?我们生活中常说:魂儿丢了、魂飞魄散、魂不附体。那么,什么是魂?魂有什么作用?魂若生病当如何治疗?什么是魂?</p><p class="ql-block"><b>A01魂,亦是神。</b></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中说:“魂,阳气也,从鬼云声。”《内经》对魂的定义是:“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者,神之别灵也”。关于魂的来源及其与神的关系,《四圣心源》中说:“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意思是说:阳气初升而未旺之时,在肝中转化为魂,待其完全上升,阳气大旺之时,则入心而变成神。魂与神本质上都是阳气。魂是阳气上升转化为神的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它是神的初始状态,因而能跟随神气往来。</p><p class="ql-block"><b>A02魂,亦是气。</b></p><p class="ql-block">万物皆为气。《论衡》说,“魂者,精气也”,魂也不例外,亦是气的一种形式。正如《周易》所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气化为物,物变即成魂,仍不离乎气。魂的作用中医认为,魂藏于肝,以肝血为濡养。为什么“肝藏魂”?《内经》曰:“肝藏血,血舍魂”。其意有二:一方面,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血是魂之舍。何为“舍”?舍者,居室也。换句话说,魂就象一个居客,以血为舍,以血为涵,以血为养。由此,如果魂出了问题,我们就习惯地说“魂不守舍”。魂有两个主要功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产生思维意识;影响人的睡眠质量。</p><p class="ql-block"><b>B01魂与睡眠</b></p><p class="ql-block"> 睡眠,即“阳入于阴”,阳气潜藏入脏,人就会进入睡眠态。这个过程与魂相关。民国大医唐容川说:“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但若肝中有邪气,魂不得归,就会导致肝魂妄动,出现卧不得安、夜梦纷纭的症状。正如《灵枢》所言:“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唐容川说:“梦乃魂魄役物,恍有所见之故也。”《金匮要略》又进一步说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此,一个人睡眠不好,夜梦纷纭,若是因邪气伤肝所致,治法当以祛邪安魂为主。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明明处于将醒状态,意识渐清,但却支配不了身体,想动动不了,几经挣扎才能动。这是什么病呢?从中医来分析,这是梦魇?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恐非少数。这是肝所藏的魂出了问题。亦有人会梦游,醒来一无所知。还有人说梦话,醒来问之,却完全不知道。这些都是魂出了问题吗?从中医来分析,梦魇是神动而魂不应,故欲动而不能动;梦游是人在梦中游行而神不知;梦呓则是口说梦话而神不知。这三种均属魂动而神不知。因为魂不能随神往来,不能与神相互乎应,所以会出现“神昏则魂荡”。因为“肝藏血,血舍魂”,我们临床治疗因魂不安所导致的梦境纷纭、噩梦、怪梦、梦话、梦游等症,均当从肝论治,结合其他症状体征,或以肝为主,或配伍镇肝、敛魂之品,如龙骨、磁石、龙齿、珍珠母之类。</p><p class="ql-block"><b>B02魂与神的恍惚</b></p><p class="ql-block">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感觉精神恍惚,思维不清晰,欲断却不能断,这是怎么回事呢?何谓“恍惚”?是指思维不能集中,谋虑功减,甚至思维散乱,谋虑不能。恍惚与魂相关吗?我们知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人能“谋虑”,即与魂相关。可以说,“谋虑”是魂的作用。当一个人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坐立不安、谋虑不能时,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语是“失魂”,这种说法实际上直指中医魂的本义。</p><p class="ql-block"><b>B03魂与幻觉</b></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容易出现各种幻觉,比如幻视、幻闻、幻听等等。那么,幻觉与魂相关吗?幻觉也属于精神疾患,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由是观之,魂的病变不纯粹是现代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也包括某些精神问题。《人身通考》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以上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恍惚、变幻、游行等病状也都是魂出出问题,显示出魂具兴奋、主动的阳性特征。</p><p class="ql-block"><b>B04魂与魄</b></p><p class="ql-block">《内经》中讲“魂魄”,很多中医人就不愿意谈“魂魄”,因为这与民间所言的“魂魄”字眼一般,似是巫术、迷信,不是正宗的中医学术。事实上,“魂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中医概念,并非唯心的,亦非迷信。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左传》云:“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孔颖达注解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朱子语类》谓∶“人死则魂魄升降,日渐散而不复聚矣。”综合以上几段的大意:魂魄生来即有,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为可附形与气的不同精神形式,不能离开人之形气而独立存在。若人的机体死亡了,魂魄也将随之而消解。这样说来,魂魄其实就是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B05道家的“三魂”</b></p><p class="ql-block">神仙家把魂一分为三,并根据三者属性上的差异逐一命名。宋代《云笈七签》载:“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认为人服用丹药后,能看见自己的三魂。《云笈七签》还对三魂各自的性情做了逐一介绍,其中说道:第一魂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欲与生人,延益寿算,绝秽乱之想,久居人身中,则生道备矣;第二魂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摇役百神,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第三魂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秽乱昏暗、耽著睡眠。三魂各有生辰、居所、嗜好等,人要想“百邪不侵、疾病不萦”,需“不为三魂所制”。晋代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师言欲长生,当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丢魂儿”是怎么回事?民间常说“丢魂儿”,这是伪科学吗?生活中所见,若有的孩子出现“丢魂儿”,其症状多为发烧、腹泻、手足发凉、精神呆滞等等。对于“丢魂儿”,常用的对治手段叫“收魂儿”。所谓“收魂儿”,多是取病人的衣服,到丢魂的地方呼唤他的名字,一路唤回后,再将衣服穿在患者身上,之前的症状常常会不治而愈。相信不少人都曾碰到“丢魂儿”这样的事情,若能按“收魂儿”的方法去做,效果也非常好。这又当如何解释呢?对于“丢魂儿”,现代医学认为是精神病,通过输液、用药来治疗,疗效甚差,且其方法远远不如“收魂儿”简便易行,且经济实惠。试问,“收魂儿”仅仅是“心理暗示”吗?当我们不懂“收魂儿”的实质时,就斥之为迷信,这其实是一种对事物不求甚解便予以歧视的做法。魂病的治疗思路</p><p class="ql-block"><b>C01为什么魂是阳性的</b></p><p class="ql-block">按上文所述“肝藏血,血舍魂,那么,魂就有了自身的阴阳属性。一般以阴血为涵者,其性多属阳,魂亦如是。正如《说文解字》所言:“魂,阳气也。”</p><p class="ql-block"><b>C02养肝血以舍魂</b></p><p class="ql-block">肝血舍魂。肝血属阴,魂属阳。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要想让魂安和,就要养足肝血,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所涵、所镇而不妄行游离。尤其是睡眠时,人静则血归于肝,魂得血养自不妄动。反之,若肝阴血不足,魂失所涵、所镇,就易自浮而动,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来而见以上诸般病象。若以卦象论之,肝对应于震卦。震卦之象,一阳在下,二阴在上。魂即是震下之一阳爻,血似震上之两阴爻。魂舍于血中,即阳藏于阴之下。又因魂属阳,故魂动之病,除肝阴血虚外,亦可因肝火、肝阳之热扰而动,此为同气相求。临床所见,凡虚衰或重病之人,若更兼有火热扰之,则有阳虚阳浮之虞。魂之病,从治疗角度,多心与肝、神与魂并治;治其本多滋阴补血,清火潜阳。治其标则安神定魂。药物则因魂易浮越而多选具镇敛作用之琥珀、龙骨、牡蛎、朱砂等。若病为它脏腑所及,则兼治它脏腑疾患。小结一方面,魂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肝藏血,若肝藏血充足,魂能随神往来,则我们的精神意识便可正常发挥作用,可以正常入眠。如果肝中有邪气,或受到惊吓,导致魂不能潜归于肝血之中,则会出现多梦、夜寐不安等症,重者可导致惊厥、腹泻、手足发凉等。另一方面,魂不仅是一个中医概念,亦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内经》明言:“肝藏魂”,肝又主谋略;胆为腑,虽不藏五神,但与肝相表里,协助肝做出决断。因此,生活中我们责备某个人做事不周全时,常会说“缺魂儿”或“魂少”,其道理即源于《内经》。《内经》中的不少理念已经进入我们的语言之中。可以说,《内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人都应该读读《内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