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201、为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五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努力学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保卫国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适应的中、高级指挥员,1951年1月1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批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原华东军大、华北军大部分基础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在南京紫金山下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学院创建工作。同日,毛泽东为该院成立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造就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军事学院的成立是我军由初级建军阶段进入高级建军阶段,走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主要标志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军事学院的成立,说这是“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刘伯承院长的努力,全体苏联顾问同志的努力,以及全体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和学员共同努力的结果。”(1952年7月10日毛主席在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学员毕业前夕写的训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上世纪50年代曾先后三次到军事学院或接见军事学院领导同志,他说“延安有个清凉山,南京有个紫金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在上海治病的刘伯承院长回南京后迅速向全院教职员工作了传达,要求以南京比延安,以军事学院比抗大,学习抗大干部的献身精神,不图名、不图利,一辈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最后“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单一的陆军发展为陆海空多军种合成军队。1954年,政治学院成立不久,罗荣桓院长就指示莫文骅副院长带领26名干部、教员来军事学院学习取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分设成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六所高级指挥院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全军又成立了哈军工等一系列军事技术、军事工程、后勤保障、装备发展学院,最多时达到111所军事院校,逐步健全完善了我军的教育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题联最早见1968年10月海军政治学校出版的《毛泽东手书选集》。手迹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