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庆幸,我们在从张掖去酒泉途中与家里通电话、报平安,孩子告之愈参观敦煌莫高窟是需要提前网约的,且只能网上约预订票,现场并不卖票。没有预约上的是无法参观的。马上我将身份证传给孩子帮助我们完成了预约购票。不然到了敦煌却不能参加莫高窟,那敦煌算是白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相约敦煌. 我们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千多年前敦煌古城建成四百年之后,在古城的东南25公里处,出现了一个精神家园,人们在此拜佛、祈福,寄托来世人生的希望。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作莫高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法: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敦煌市内莫高窟飞天壁画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的伟大之处其实是洞窟,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其实在城外,莫高窟是一个隐藏的魂宝,每个洞窟给人一种全然的启示,展现中国宗教绘画佛教绘画的发展,自四世纪之后又经历近千年。在千年时间里,宗教艺术得到很好的保存,干燥的环境很安全的保护着它们。二千多年前的壁面留存下来简直是奇迹。它们是“时间胶囊”,存放着敦煌古老的记忆。洞窟外城市轮回重生,洞窟里一切还似昨日般五彩斑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宕泉河及西岸的崖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流淌着一条古老的宕泉河,在古河道西岸一段长达1680米南北走向的崖壁上,镶嵌着735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自公元366年游脚僧乐僔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一直到十四世纪,延续了一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面孔的敦煌人在这片崖壁上留下延续千年的开凿痕迹。外国人称其“妙岩”,奇妙的悬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宕泉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洞窟仿佛象是颗颗“时间胶囊”,保存着4.5万平方米壁画,2145尊彩塑,记录了一千多年间敦煌城市的命运起落,敦煌人的家族兴衰。见证了敦煌人在不同时代对美的理解,也见证了这座城市一千多年间的信仰和悲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符合全部六项世界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另一处是威尼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经历千年至今还保存着700多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如此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延续时代久远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沙州)是被沙漠戈壁环绕的绿洲城市,西北方的库姆塔格沙漠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敦煌扩展。沙州,名副其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漠沙尘对莫高窟的破坏非常大,伤害主要有三种,风蚀,积沙,粉尘的危害。千百年来强劲的风蚀磨沙打坏石刻造像和崖壁;西北、东北方向刮来的的流沙堆积成山愈吞下整个敦煌石窟;风沙形成的碱性沙尘和粉尘进入洞窟、进入壁面,形成酥面起皮、破裂、脱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十年来,人们在莫高窟的西面北面东面上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修筑了四道不同形态的防沙网堤和大面积的防沙林带,有效的阻挡了风沙对石窟的侵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人同样会对莫高窟产生影响,进洞的人多了,二氧化碳就超标,温度、相对湿度要上升,就会破坏壁画,光线也会影响壁画,不见光壁画就不会退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减少游人对敦煌石窟的影响,从2014年9月开始实行预约参观制,并限定单日参观人数为6000人,节假日旺季会增加到1万~1.2万人,但门票仍会被快速预定完。我们幸亏有孩子帮忙订到了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莫高窟数字化展示中心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目前保护下来的壁画面积是4.5万平方米,而敦煌研究院修复过的只有5千~6千平方米左右。壁画修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象绣花一样精细,缓慢,几天才能完成1平方米。壁画太脆弱了。洞窟也不能恢复成原状态。它们都是国宝,应该永久保存。敦煌研究院的任务就是保护,让其留存的久一些再久一些,留存的完整一些再完整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第一任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先生“择一事,终一生”开始,几代的敦煌人无数的莫高窟保护者都在为此贡献付出着。应该向他(她)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既保护好国宝又能让世人看到国宝,相关部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三维立体影像图在数字化展示中心为游客展影介绍莫高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观门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售票大厅领取到预定参观票后,在指定的时间到达莫高窟数字化展示中心,开始参观莫高窟的第一阶段,听讲解看影像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莫高窟明信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莫高窟数字化展示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影视片约一个小时左右,介绍了莫高窟的概况和主要洞窟的壁画和塑像。因为之前一点功课都没做,所以影片看起来抓不住重点,不过在讲到一幅壁画的内容时,心灵感触很强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查,是第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本生故事壁画(北魏公元386-534年绘制),描述了佛陀前世作为萨埵太子时某日游猎在外,见到悬崖下有一只母虎和七只幼虎因饥饿而奄奄一息,太子心生悲悯,纵身跳崖,以自己的血肉饲虎,救虎于危难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画面色彩粗犷浓烈,没有任何空白,扭曲而几何化的形体,带着中原艺术中未有的强烈凹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莫高窟的标志. 九层楼. 第96号洞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数字化展示中心出来,开始参观的第二阶段,坐上展区的游览车送我们去参观二十多公里外的高莫窟实景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莫高窟牌楼. 也是这里标志性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那年去敦煌的时段既不是节假日旅游旺季,也不是学校学生放假期间,但游客仍是非常多,到达后排队排了近二小时才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客被十几人分为一组,由一名导游讲解员带领,但只参观这七百多个洞窟中的1 %- -7个洞窟,由导游员领着“随机”进入7个洞窟,以避免几个游客小组挤在一个窟内。游客没有选择。我们排队等待近二个小时,而在每个洞窟里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并且明确规定,洞窟内严禁拍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没办法,为了保护国宝,都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我们并看不懂什么,讲解的现场也很杂乱,但来了,看到了,内心就是一种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围栏外排队时看到的崖壁上的洞窟和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说这是莫高窟目前仅存的还置于露天环境下的洞窟建筑形态以及壁画彩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可能是有意保留下一个让游客观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整个有洞窟的山体都被加固了,而且七百多个洞窟外面都加筑加装了大门,封闭保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层还修有游人步道和护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严禁在洞窟内拍照,所以这辑莫高窟所见中的照片都是洞外所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石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在南北全长1680米的崖壁上,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在1~4层不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处所,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在洞中刻画信仰,也刻画河川、草木、万物生灵,刻画城市和家园,刻画生老病死和自己的模样。而洞外的敦煌城已经过几个轮回。元代以后敦煌停止了开窟,莫高窟结束了它的营造,逐渐冷落荒废而淡出人们的视野。1524年明王朝下今闭锁嘉峪关,地处关外的敦煌城从此废弃,民众内迁。直到1723年清政府重整西域,设立沙州所。二年后党河西岸的汉唐敦煌古城毁于洪水,人们在党河东岸又建起一座沙州新城,即清代敦煌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古城在毁灭中重建,轮回重生,而古城东南方的这座精神家园始终坚守着。所以说莫高窟能保留下来就是奇迹。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仍能留存更是奇迹中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的开凿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现有的735个洞窟内,保存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是一座融洞窟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立体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石窟建筑分为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塔庙窟、四壁三龛窟、七佛窟、大像窟、涅槃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不足1平方米。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腐坏不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塑绘结合的彩色雕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除第96窟北大佛、130窟南大佛这两尊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11身。塑像大小差异巨大,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而小的则仅有10余厘米。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将佛经的经义画成画来讲述)、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出资开凿洞窟的人称为供养人,他们把自己的面孔和名字留在洞窟中。莫高窟约有9000身供养人画像)、动物画、装饰画等等不同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壁画既描绘了理想佛教的盛大,又描绘平凡的人间。却没有留下画师自己的名字。无名的画师们切切实实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理想中的佛家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通过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见证并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的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全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九层楼. 第96号洞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有幸参观了第96号洞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此窟开凿于初唐(618~705年),窟内的大佛高35.6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彩绘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洞中还是忍不住用手机偷拍了一张。没敢用闪光,但还是被导游发现有人拍照,被狠狠说了一顿。很是抱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也是唯一一张洞窟内的照片。留作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窟前的建筑为九层,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九层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徳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9层的遮檐造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它也叫“北大佛”(南面第130窟叫南大佛),正处在整座崖壁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攒尖高耸,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铁马叮咚,随风作响。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还参观了第94、237、285、23-24、328、16-17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285窟是莫高窟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开凿于公元538~539年,这时中国北方在鲜卑族统治下(北魏)已有100年。公元六世纪鲜卑政权统一中国北方后,统治者热衷于汉文化,这时的莫高窟也出现中原之风。285窟内有一幅《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能反映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层楼. 第16-17号洞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层楼,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年)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圆箓道士主持清理修整此窟时,意外在甬道北侧发现了藏经洞(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莫高窟为数不多的窟中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17窟(晚唐848~906年)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辨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藏经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经卷、文书和纸画、绢画、织绣、刺绣、画像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敦煌藏经洞陈列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藏经洞陈列馆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震惊世界的藏经洞的出现,让莫高窟更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洞中出土的5万多件各类文献资料和文物的文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以及明清政府的不作为,在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加上道士王圆箓的疏于管理,他们以不公正的手段、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道士手中骗购走大量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列馆正门门廊两侧的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至此结束在莫高窟的全部参观。意犹未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融汇的结晶和载体,又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融取得成就的记录,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代表。- -樊锦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上是2017年7月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参观时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朋友们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