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县的文化苦旅与《同谷七歌》

香山红叶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杜少陵祠,又称杜公祠、杜甫草堂,坐落于甘肃陇南成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飞龙峡口,值得一游。而杜甫在成县(同谷)的《同谷七歌》更让人衰痛。</p><p class="ql-block"> 前年五一,我们一行四人去青木川旅行,夜宿陇南成县,翌日在游西狭颂后又去瞻仰的了杜甫草堂。中午十二点午饭后从成县县城出发,顺青泥河一路南下,驱车只需十几分钟即到。在去往飞龙峡的路上,我指着著名的鸡峰山脉夹峙的峰峦问:“大家顺着我的手指方向望,看那座山像什么?”其余3人下车定睛细瞧,但见山岩崚嶒,跌宕起伏,信笔勾勒出了一幅头像侧影,峰顶像一个仰卧的男人的头部,根根直立的短发,智慧的额头,挺直的鼻梁下是一簇浓密的八字胡……像极了鲁迅先生,这座山也被人们称呼为鲁公山。</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感慨不已:一边是现代文坛巨匠鲁迅,一边是古代诗圣杜甫,隔峡谷而相邻,似乎在进行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坛对话,不能不说是一处自然与历史的造化。</p><p class="ql-block"> 其实,鲁公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凤凰台。诗圣杜甫流寓同谷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凤凰台》,描绘的正是此地的风光。</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就坐落在飞龙峡谷口,背倚子美崖,面临青泥河,草堂内有庄严肃穆的祠堂,有飞檐琉瓦的亭子,有曲径通幽的台阶,有小桥、有假山、有奇石、有花卉,蝶飞蜂舞、百鸟鸣唱、芳草萋萋、古柏森森、修竹青青。走进草堂,让人感觉不仅环境幽雅,还有浓浓的书卷气息。</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一进两院,二级台阶,前院的南北有两座厢房,现在开辟为展室。沿阶而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处。院内正中的亭下是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诗人扶手伫立远眺,忧国忧民,形态逼真。正西为大殿,供有诗人石雕坐像,诗人的神情虽然困苦,但目光深邃,心中似乎正在酝酿着疾风劲雨,亭上的“气吞江海”横匾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绝妙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塑像周边,曾有8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相传为杜甫亲手所栽,现在只剩下几株古柏,苍劲有力的树干和郁郁葱葱的枝叶,是杜甫草堂千百年来衰败兴盛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院后南北各有一个月洞门,南门通往后山坡,直达子美崖。后山上白皮松遍布葱茏,瀑布飞流而下。北门接碑廊,连亭引桥,又是一派庭园景象。</p><p class="ql-block"> 院南北两侧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诗及历代游人题词碑刻24方,诗圣《凤凰台》和《同谷七歌》的诗篇被刻写在最醒目的位置,我也与所有的游人一样,一边吟诵杜甫诗句,一边观赏了书法艺术,也算是一举两得了。</p><p class="ql-block"> 面向大殿,沿着回廊可走去建有杜甫石像的亭子。这一段路,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那些镌刻在回廊墙壁之上的杜甫佳作。</p><p class="ql-block"> 我一边欣赏,一边想杜甫为什么会来到成县并选择在此地落脚呢?也许和我一样,杜甫也喜欢旅行,他所进行的是一种文学旅行。像李白、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大文人,都有过丰富的旅行经历,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但就杜甫而言,他所进行的并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颠沛流离的“文化苦旅”。</p><p class="ql-block"> 诗圣当年流寓来同谷有其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曾西奔凤翔投靠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出京城,放任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辞官回乡。接着杜甫接受在秦州为官的侄儿杜佐及好友赞公之邀,当年九月携妻子西行,来到秦州,一个月时间,杜甫写了百余首描写陇右自然风光和社会文化的诗歌。</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杜甫是应当时的同谷县令之邀来同谷的,他听说同谷物产丰富,林中多橡子,竹中多竹笋,山坡多野菜,崖间多石蜜,于是抱着“无食问乐土”的美好愿望前来。没想到同谷县令是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当杜甫一家人满怀希望来投奔他时,他却端起官架子,打起官腔,不肯慷慨解囊。杜甫只好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在南山飞龙峡口搭建草屋栖身,杜甫在草堂里住了一个月,这也是他一生最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杜甫衣食无着,适逢大雪封山的隆冬季节,一家人饥寒交迫,无奈中长歌当哭,和着血泪写出了《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长诗,真实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凄惨悲凉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p><p class="ql-block"> 诗人描写的生活是:其食不果腹,“岁拾橡栗随狙公,黄独无苗山雪盛”;其衣不蔽体,“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住荒凉破败,“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其貌衰老不堪,“白头乱发垂过耳”;其体态羸弱不堪,“身不成名身已老,三人各瘦何人强”;其情绪悲观绝望,“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其行踪飘忽无定,“三年饥走荒山道”。</p><p class="ql-block"> 诗圣的悲惨遭遇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拘泥于一己悲欢,而是由家及国,揭露了当时朝堂上龙蛰蛇游的反常现象,对于遭遇战乱、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抱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意识。</p><p class="ql-block"> 《同谷七歌》七首诗之间,既独立成章又结构相同,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艺术体系,丰富了杜诗多样化的写作体裁。明代的王嗣爽曾评价说:“七歌创作,原不仿离骚,而哀伤过之,读骚未必坠泪,而读此则不能终篇。”</p><p class="ql-block"> 杜甫在同谷无法正常生存,于当年十二月经河池郡之栗亭(今徽县伏镇栗亭一带),向南翻越木皮岭到达徽县嘉陵镇的白沙渡,在这里杜甫一家乘船沿嘉陵江顺流南下至成都。</p><p class="ql-block"> 诗圣走后,当地百姓感念杜甫在这里度过他人生最困苦的一段岁月,却写下《凤凰台》《同谷七歌》不朽的诗作,历代吏民皆修葺扩建,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杜少陵祠,也就是今天的杜甫草堂,成为游客饱览自然风光、缅怀诗圣遗迹的必游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