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主持人雷雪采访薛金山

薛金山

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11点到12点的节目中有主持人雷雪对薛金山的访谈,是关于安阳杜庄和双塔的乡村文旅方面的。<br>这个音频文件就是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主持人雷雪对薛金山的访谈,把播放条拉到20分钟开始听。<br>热爱家乡——安阳,愿意把安阳的美宣传出去! 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11点到12点的节目中有主持人雷雪对薛金山的访谈,是关于安阳杜庄和双塔的乡村文旅方面的。<br>这个音频文件就是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主持人雷雪对薛金山的访谈。<br>热爱家乡——安阳,愿意把安阳的美宣传出去!<br><br> 乡村文旅观察采访提纲:<br><br><font color="#ed2308"><b>雷雪:</b></font>很早之前,我就听说河南省安阳县瓦店乡杜庄村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主打乡村游,打造了“五园八景”,2020年开张后迅速蹿红。三年时间,据您观察,杜庄村的旅游产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div><br><font color="#167efb"><b>薛老师:</b></font>我们这里乡村旅游一片火红的景象。在去往杜庄村的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来自周边地市自驾游的车辆已经把杜庄停车场停的满满当当。<br>现在我就以我的视角带大家去村里逛逛:穿过村口的城门,一棵古老沧桑的百年柿子树映入眼帘,村中漫步,街区格局打造的古色古香,一步一景,各具特色,湖畔垂柳依依,特色民居呈现在眼前……步行来到杜庄村“状元第”大院,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少,杜庄茶楼的老板介绍,游客在这里可以听到安阳市市级非遗项目河南坠子(北路)的说唱,可以品味杜庄村特色旅游产品玫瑰茶。状元楼院,在中轴线西侧,被村民称为“武状元楼院”,也是一个九门相照的院落。杜庄村人杰地灵,该楼院风光就是真实写照。<br>相传清末时期,有杜氏兄弟二人同为秀才。哥哥杜法贵为文秀才,弟弟杜法富为武进士,因杜法富武艺高强,获得“武状元”。拾阶而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头牌匾“状元第”三个醒目的大字。在“状元第”,可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告诫后人功名绝非一朝一夕,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取得的,这对当今激励孩子们勤奋学习也有一定的作用。<div><br><b><font color="#ed2308">雷雪:</font></b>您曾经是老师,肯定对文化方面格外关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杜庄村很对您胃口。您去了这么多次,看到其他游客的兴趣点和您有什么不一样吗?<br><b><font color="#167efb">薛老师:</font></b>我喜欢田园的宁静,没想到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包括年轻的爸爸妈妈,也喜欢这种田园野趣。杜庄村有农耕文化体验区,游客们在此能够随时采摘到新鲜的应季水果,尽情体验收获的乐趣,并且可以自己动手把采摘的葡萄酿制成葡萄酒,还可以把采摘的食用玫瑰花加工制作成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饼等。园中果树品种繁多,66种果树依着季节、时令,渐次开花结果,可谓四时之景不同,果亦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r>不止是体验农耕,杜庄村也能提供很多传统体验项目,村里修复复原了古村落的建筑和文化遗址,恢复了农耕文化下杜庄村的作坊古街区遗址,将传统手工作坊重新利用起来,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杜庄村还改建了当地的闲置土地资源,兴建了具有文化特色和当地及外省市美食商业街区,烧烤酒吧街,是集文化创意、乡村民俗、田园生态、益智研学和水上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所以是适合各个人群来游玩的。</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雷雪:</font></b>还有哪些新的打卡地?</div><div><b><font color="#167efb">薛老师:</font></b>有我们省级生态文明村——安阳县崔家桥镇双塔村,成了豫北平原上乡村振兴新的打卡地,尤其是村委会旁新建的初心堂(原来叫村史馆),让人感悟历史、记住乡愁。乡愁是什么?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也许是故乡的一幢老屋、一棵大树、一条小巷。但若走进双塔村,你会发现,原来,乡愁还可以装进村里的“初心堂——村史馆里”。</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雷雪:</font></b>初心堂什么地方最触动您?<br><b><font color="#167efb">薛老师:</font></b>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看到木犁,想起了农村以前耕地的工具。部分养马、牛的农民把木犁绑在牛的身上,让牛拉着,农民扶着木犁跟在后面走。没有牛、马的农户一般都要求别人家的耕牛,或者三人合作,两个人在前面拉木犁一人在后面扶着木犁用力推,用它犁、翻田里的土壤。耙也是那时候重要的农耕工具,用木犁犁过土壤之后,土壤还是比较大的一块一块,而且还不平整,这时候就需要用耙来耙平土壤,才能播种。这些年,农村都使用机械耕作,收割机、播种机、还有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省时省工多了。<br>再说初心堂里的平车。在以前,农民家里是没有什么电动车,汽车,电三轮的。所有的运输都是用的人力车,那时候,不管是从田地里运输什么粮食作物还是什么其他的经济作物,都是用的平车,全部是人工推拉,甚至是人生病走不动去医院的时候,都是要用这个人力车推拉过去。可想而知,当时生活的一个艰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家家户户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方便多了。<br>看到橱窗里的煤油灯,想到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煤油灯便是我们唯一的照明工具。我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常常带着煤油灯或者用白菜疙瘩制作的煤油灯,带到学校上早晚自习,一两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的鼻孔里都是黑黑的。一盏煤油灯,亮光像萤火虫一样,晃晃悠悠的。但就是这晚上的煤油灯,给老辈人的童年带来了不少欢乐。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既方便又安全的电灯、节能灯,都是用油灯照明或者蜡烛,老辈人小时候每当要做作业,陪伴他们最长的就是那盏煤油灯,有时候也会在家里利用这微弱的灯光,用手做成鸡、狗、蝴蝶等小动物的样子,让影子投在墙上进行表演,虽然没有逼真的效果,但也带来其乐无穷。<br>看到纺花车,大概现在的孩子们,就连农村的孩子们也很少见到过,它由一米多长的木制架子、木制辐条轮子、摇柄、传动线灯部件组成,纺花人一边摇动车轮,一边将手中的长条棉花在转子上拉成线,缠绕成线锭子。妇女们在晚饭后,冬季农闲时,能谈得来的小媳妇大姑娘便搬上纺花车凑在一起,说笑声伴着“吱扭、吱扭”的纺花声。邻里之间见面后常问的总是“昨晚你纺了几个疙瘩(线锭子)?”“怎么到下半夜了,还能听到你家‘吱扭、吱扭’的响声,真能干啊!”就连人们形容阴历每月十七十八月亮出来的晚,也用“十七十八,月亮出来纺一个疙瘩”来形容。纺成的线,再经过几道程序可以用来织布,做衣服、被子、床单等,透过那些繁琐的活儿可想而知,农村妇女那时全靠自己加工布料过日子的辛苦程度。</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雷雪:</font></b>这些是曾经村民自己的物品吗?<br><b><font color="#167efb">薛老师:</font></b>初心堂的橱窗里,铁水壶、旧茶缸、老话机、泥斗、煤油灯等100多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虽锈迹斑斑,但呼唤着乡愁记忆;墙面上,一幅幅老照片里的一草一木,讲述着双塔村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村民的时代记忆。用物品记住历史,用图片记录进程。初心堂的建成,在教化广大村民的同时,已成为忆古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励志的“精神文明家园”。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着难忘的家庭故事,承载了那个年代的善美情怀和精神财富。<br><font color="#39b54a"><b>(2023年7月28日 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主持人雷雪采访薛金山)</b></font><br><br>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11点到12点的节目中有主持人雷雪对薛金山的访谈,是关于安阳杜庄和双塔的乡村文旅方面的。<br>下面这个链接是2023年5月3日上午11点到12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主持人雷雪对薛金山的访谈<font color="#ed2308"><b>在140分开始收听,也可以下载保存。</b></font><br></div><div>热爱家乡——安阳,愿意把安阳的美宣传出去!<br><br></div></div><div><font color="#ed2308"><b>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播出、下载地址 :</b></font></div><div>http://www.radio.cn/pc-portal/sanji/passProgram.html?channel_name=654&program_name=undefined&date_checked=2023/05/03&title=cate#<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