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

有龙则灵

<p class="ql-block">  1985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从买入计算机,筹建计算机室开始,就没有过上安生日子。尤其是接受了电脑编制作业计划的任务后,更是背负起沉重的包袱。</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原地踏步十来天后终于有了相对清晰的构思,对在那台计算机上啃下这块难对付的骨头第一次有了信心。</p> <p class="ql-block">  在正规的计算机项目研发中,我把数学模型建好,对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好,作为项目负责人任务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在计算机的项目中,技术人员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系统设计,编写程序,数据录入。</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临安机床厂,这样的好事是天方夜谭,想都不敢去想。</p><p class="ql-block"> 接了这个项目,从头到脚都是你的,那怕是一堆狗屎垃圾,你也必须照单全收。</p><p class="ql-block"> 建立机床厂产品数据库,所有有关零件的信息,工艺流程,工时定额,原材料清单,下料标准,车间设备及能力……一个不能少且一个不能错。</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输入错误的信息,计算机将按照你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换一句计算机行业里的话,你输入的是一堆垃圾,计算机输出的同样是一堆垃圾。</p><p class="ql-block"> 有了数据库后,接下来就是按照预想的规划逐个编程。上千行命令行没有人能够替代,只能一句一句在键盘上敲,而且不能有差错。</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调试,我把整个程序按功能拆分成一个个子程序。这样的好处是每段程序的功能相对清楚、单一,调试方便,中间用人机交互的菜单来连接。</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这样的思路是歪打正着,正好符合计算机编程模块化的发展趋势。</p> <p class="ql-block">  每天一清早钻进机房,除了有口无心的扒几口饭填填肚子外,面对着小小的屏幕双手敲击着键盘,一条条命令行打入,然后一条条命令调试,直到深夜一二点钟眼皮实在支撑不住才收工。</p><p class="ql-block"> 临安的初春时节,后半夜气温仍然是寒气逼人,敲击键盘的手是凉的,久坐不动的脚是僵的。计算机房虽然有空调,却是单制冷,对着寒夜保持温暖没有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走出机房,整个厂区和生活区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回家路上只有路灯映出的影子陪伴着我孤独前行。</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日子不算长,十几天后所有的工作量完成。程序从单个到联调,反复试运行了几次,确认无误。</p><p class="ql-block"> 最终检验系统是否完成的时候到了,项目是否成功的检验是实时编制下个月的生产计划。从生产副厂长手中拿到了当月的车间数据,花了将近二个小时输入和检查纠正错误,忙忙碌碌一个多月,终于迎来了真正考验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敲下主程序开始运行的回车键,计算机开始运行,静静的机房鸦雀无声,只有计算机硬盘运行时发出“得、得”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几个人默默注视着屏幕,耐心等待了大约十五分钟后,程序运行完成,屏幕返回到主菜单。</p><p class="ql-block"> 为便于核对,直接选择打印出计算机编制好的计划。打印机的“吐、吐”声里,厚厚的一叠计划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和人工编制的计划一页一页仔细对照,发现有二处不符。经仔细检查,最后发现是人工编制计划中的笔误。</p> <p class="ql-block">  项目达到了预计的目标,原来人工十来天才能完成的计划,计算机从录入数据、计算机编制到打印完成,大约二小时。计算机编制实时性强,计划更加准确,系统还根据生产调度的实际需要,能够查询了材料、在制品、成品库存,具有重点零件预警,工序能力测算,年最大生产产量优选等功能,编制的作业计划对生产调度更加契合实际和精准。有这样的结果,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总算没有白费。</p><p class="ql-block"> 长长吐出一口气,悬了多日的心至此落了地,摸摸消瘦的脸庞和嘴边乱草般的胡子,看看身上变得宽松的衣衫,心中百感交集。回顾自己十几天的经过,脑海中出现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