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迎春命殒碧泉</p><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珠泪奔,</p><p class="ql-block">个个说到赵迎春。</p><p class="ql-block">梦断不留真情在,</p><p class="ql-block">一念轻生弃人间。</p><p class="ql-block">说到铜岭,不能不说胡雪莲,因为正是她,使整个铜岭在全国电视新闻万众瞩目,荣登榜首。铜岭来过大领导,这已是板上钉钉,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说到胡雪莲,先说说她的过去,铜岭一带,把上门女婿叫招人,但这样的年轻小伙子,实在不好招,因为即使再贫穷的家,父母亲的传宗接代思想,也直接制约着少男少女对美满婚姻的追求、选择与向往:“紧巴紧巴就过去了,还是把娃留在咱的身边好,上门的女婿租来的房,终归到底不气强。”</p><p class="ql-block">一颗颗的春心凉透了,一对对的新人拆散了,跳河的,上吊的,远走他乡永无消息的,尽管一件一件的怪事都发生在身边,许多人依然逃不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怪圈。这一切,人说是宿命,一个个青年活到老,心中都装着挥之不去的那个他(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纠结背后,有一味苦口良药那就是唯独勇敢。</p><p class="ql-block">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p><p class="ql-block">陈光明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农业社干活,但在农村那个缺少文化生活的地方,陈光明却出人意外地订阅了一份在全县很少有人订阅的《解放日报》,陈光明练笔,大约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当两报一刊社论文章满天飞,大报抄小报,小报抄梁效的时侯,上海的《解放日报》一花独放开辟了当时在全国鲜有的文艺栏目,一首长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p><p class="ql-block">山丹丹开花红艳艳,</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p><p class="ql-block">山样气势海样情,</p><p class="ql-block">战士心中卷巨澜。</p><p class="ql-block">陈光明,在柴油灯下抄写了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张永枚的通版长诗《西沙之战》。</p><p class="ql-block">炮声隆,战云飞,</p><p class="ql-block">南海在咆哮。</p><p class="ql-block">全世界,齐注目,</p><p class="ql-block">英雄的西沙群岛。</p><p class="ql-block">涌浪里,风云中,</p><p class="ql-block">海燕排空上九霄。</p><p class="ql-block">壮志鼓双翅,</p><p class="ql-block">豪情振羽毛。</p><p class="ql-block">陈光明展读报纸,喜不自禁。剪裁下来,贴上了自己的笔记夲。</p><p class="ql-block">这饱览家国情怀的诗句,震撼着陈光明那颗求知奋进的心,再穷,《解放日报》的订阅对他都是宁少裹腹,重中之中。当邮递员把把那份尚留墨香的新报纸送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村里人说:“放着夲夲分分的农民不当,心里不知道还想着干什么?还不知道自己是锁子铁,成形咧 。再折腾,都是他那种抓锄把的命,就是推荐选拔上大学,哪里会抡得上他呀,碰上了南墙,心还不知道死。”</p><p class="ql-block">陕西人说,秦地无闲草。高中毕业以后,为了能找到工作,陈光明去了一次南岭。在那座县城,他找到一位采药老人,很想跟人家学医,老人看到,一个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的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怎么就敢跑来学医?</p><p class="ql-block">老人被陈光明的执着所感动,让陈光明在他的药材收购点留宿了一晚,在晚上睡觉前,给陈光明讲了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的十类中草药。并说:“回到铜岭以后,据我知道,在你们铜岭,这十类中草药遍地都是,但铜岭人不知道,秋天阴历八月十五以后,有一个多月的採药期,到时侯你利用干农活的空余时间能忙上一个月,把採集到的药材在太阳底下晾干,送到我这里来,估计你每个月订报纸的钱,是用不完的,不过这是一个独行,如果知道的人多了,都来卖,草药就不值钱了。这个密,你可千万要保住,药材药材,少了是药,多了就是柴。”</p><p class="ql-block">在离陈光明家不远的另一个公社。有陈光明高中时代的一个女同学,名叫赵迎春,赵迎春的整洁漂亮,勤奋好学那可是老师常赞,全校有名。在两年的高中读书岁月中,赵迎春是班干部,也是班上的一枝花,学校全级在语文老师的挑选下,成立了七人写作小组,而陈光明,在老师的赏识下,当仁不让地跻身其中。</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雷梦达,是铜岭县乃至全地区教育界的知名语文教师,但是,象他这样才高人斗,业精于勤的老师,怎么不在晨光中学教书,而被组织调动来到乡下的一所高中?知情者说,晨光中学是雷梦达老师的伤心之地。</p><p class="ql-block">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雷梦达在晨光中学工作,几个月的教师集训会,反复地揭发别人,交代自己的问题,使一批教师对工作组的干部产生了仇恨,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一经发表,那些怒不可遏的青年学生登高一呼,顺应形势冲击了县上的教师集训会,赶走了工作组,把他们的老师从集训会的殴打中解救出来。</p><p class="ql-block">1967年春天,展开了全面夺权。一些学生家长害怕孩子吃亏,纠集了一些能打架的农民进城武斗,由于站错了队,雷梦达在一夜之间成了铜岭县的大名人。</p><p class="ql-block">铜岭的老城墙上喷着粉白的大字:“反对农民进城武斗!”</p><p class="ql-block">农民进城参加武斗,但那些人都普遍善良,说到不公,个个怒不可遏,磨拳擦掌,真刀真枪的干,一个个拖家带口,顾虑重重。</p><p class="ql-block">“这一发子弹打出去,人就没命了,将心比心,让人家的老婆娃娃怎么过呀?”</p><p class="ql-block">晨光中学的一位在校高中生,他参加了学校的武卫队,当他耀武扬威地从学校扛了一支79式步枪回到家中,当即遭到老父亲的严厉训斥:“你把枪给人家送回去,那条枪就是你的生命,这条枪被玩家盯上了,还会有你的命吗?人家杀的不是你,人家夺的是你手中的真枪。这枪有枪号,你拿走了学校肯定有登记,这条枪比你的命都值钱,枪在咱家坚决不能放!你把枪弄丟了,咱拿啥给人家去还呀?”</p><p class="ql-block">部队支左,但严守中立,支左不支派。县上的武卫班子成立了,从农村纠集来一批能打架的人。毛巾发了,饭吃了,每人发了一块香皂,每天发一包香烟,五块钱。在一个大教室陈放着的大量枪支,手榴弹,82迫击炮。但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去拿。</p><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p><p class="ql-block">在晨光中学的大礼堂,雷梦达摆出一副大学者的作派,他手握书卷,向红卫兵作着《七律·长征》的演讲。</p><p class="ql-block">“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p><p class="ql-block">演讲刚一结束,一大群情绪失控的人们冲进教室,拿起了枪支,红旗开路,汽车先行:“为了保卫毛主席,宁可死在阵上,不可死在炕上”。铜岭的大武斗,从那一刻开始拉开了序幕,干部们纷纷逃向外县,整个局面一发不可收拾。</p><p class="ql-block">人们的思想积极,精神唤发,几乎在每个有条件的村庄,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吹拉弹唱样样都会,这种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收到很大成效,革命路上朝前走,恨斗私字一闪念。</p><p class="ql-block">忠字舞,三句半,老两口学毛选,给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乡村乡村带去了激情与活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两报一刊发表了元旦社论。</p><p class="ql-block">教育革命转入正轨,雷梦达从晨光中学调入乡下,陈光明头角初露,成了雷梦达的得意门生。</p><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乡下学校生活中,都是县委书记坐上北京吉普亲自到学校作报告的。陈伯达的倒台,九·一三事件,都是县委书记亲自走下吉普,在一片掌声中向动乱年代的首批高中生传达中央文件,他压低声音,把100多人集中在一个教室里,“地方小,大家都靠近主席台,由于这个文件暂时还不能全面公开传达,一些无关紧要的人,请他们离开会场。同志们,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毛主席胜利地回到北京,全军已进入一级战备……”</p><p class="ql-block">“陈光明,五一到了,写一首诗,办墙报急着要用。”</p><p class="ql-block">“陈光明,十一国庆到了,学校要在公社门口办壁报,看的人一定很多,拿出你的水平,不要让大家失望。”</p><p class="ql-block">“陈光明,学工学农开始了,写一首长诗,把大家的激情唤发一下。”</p><p class="ql-block">全校的作业说收就收,唯独陈光明,可以写‘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赵迎春布置的任务,每次使陈光明都成为全校师生的议论中心。小镇的壁报前人头攒动,赞不绝口,大家互相提问着:陈光明是谁?后生可畏,这可是咱铜岭的一支笔。”</p><p class="ql-block">听说年龄不大,是在校学生,语文老师是雷梦达。</p><p class="ql-block">赵迎春挤在人群中,不知道是欣赏诗歌内容还是在人群中寻找陈光明的身影,脸上绽放出甜美的笑。</p><p class="ql-block">“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学校组织的3000米长跑,一个不是运动员的高中学生,写了“000号”进入跑道,观众席上一片倒彩,突然,广播里传出赵迎春情绪激昂的声音:“竞争不分先后,赛场谁是第一?运动场上勇夺冠,唯他争光添彩,同学们快看,咱们的“000号”冲上去了,他冲上了跑道,超越一人,超越二人,超越三人,快看,他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奋勇直追,一往无前。大家看,他跑到了队伍的最前边,坚持,坚持,“000号”请你坚持,成功就在脚下,奖状向你招手,唯一不同的运动服,“000号”奋争第一,一个人的胜出,全班人的光荣,大家为他欢欣雀跃,大家为他加油鼓掌!”</p><p class="ql-block">竞赛场上全体起立,一片情绪激昂,欢声雷动。</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运动员跑的快,还是报导组写的快,有人说,坐在赵迎春身后的那个人,就是陈光明。</p><p class="ql-block">2008年,欣逢雷梦达老师70大寿,从外地回铜岭参加雷梦达70寿辰庆典的昔日学子多达百余人,在宣读祝寿词的过程中,庆寿典礼主持人当众朗诵了陈光明写的一首祝寿诗。</p><p class="ql-block">《贺恩师雷老七十大寿》</p><p class="ql-block">喜闻恩师过大寿,</p><p class="ql-block">七十方健归田园。</p><p class="ql-block">忆昔年少求学路,</p><p class="ql-block">待生如子欲何求?</p><p class="ql-block">一堂喝彩音绕梁。</p><p class="ql-block">讲学幽默笑捧腹,</p><p class="ql-block">七十初度不言老,</p><p class="ql-block">众里寻他百岁余。</p><p class="ql-block">当时间老人把人类带进1974年,那一年,陈光明己步入了他的人生成年,农村艰苦的劳动生活锻炼,对走向城市生活的向往,一次次的希望升腾,一回回的摇头叹息,陈光明,他还会在西北农村广阔天地里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长期奋斗下去吗?</p><p class="ql-block">燕山高又高,</p><p class="ql-block">金泉水长流。</p><p class="ql-block">群雁高飞头燕领,</p><p class="ql-block">书记带咱向前走。</p><p class="ql-block">贫下中农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敢斗风浪的好带头。</p><p class="ql-block">和咱心贴心,</p><p class="ql-block">汗水往一块流,</p><p class="ql-block">迎来丰收心欢畅。</p><p class="ql-block">争得山河似锦绣。</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以后,同学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村上,在那观念陈旧封闭的偏远乡村,男女同学之间各自着保持距离,很少联系,生害怕一步不慎,招惹出什么闲话,对自己的处境不利。</p><p class="ql-block">年轻人,火热的心。</p><p class="ql-block">北坡村是赵迎春居住的村子,那个村子领导班子团结,群众热情高,干劲大,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村宣传工作总是走在前头。</p><p class="ql-block">那一晚北坡村上演电影,赵迎春心里在想,陈光明,那就是一个电影迷,不管白天干多重的活,流多少汗水,一听到哪个村子上映电影,那是每场必去,场场不缺,电影,成了陈光明业余文化生活和了解外边天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窗口,那一晚上演电影《艳阳天》,不用多说,陈光明放下农具,喝了一口水,点燃一支烟,就骑着一辆自行车,风风火人地去了北坡村。赵迎春提着两个小木凳,好不容易找到了陈光明,她把一只小木凳递到陈光明的手里。陈光明和赵迎春坐在一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