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龙溪锦江上游约五华里,有一临江的岩洞山,里面大洞套小洞,大约是汉代的崖墓群,宋代在空洞中始建一座乡村小庙。</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毁后重建的金华庵迄今有着六百余年历史,2007年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庙前形成一条临江的街,名古佛洞街。</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条人工堰从此古佛洞(是洞名也是地名)分水并流过故名古佛堰。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文物局2016年11月在古佛洞街场口古佛堰的分水处立有一碑:</p><p class="ql-block"> “古佛堰建于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760——1767年),由彭山两任知县张凤翥和陈奉兹相继完成。自双流县黄佛乡罗家林府河右岸引水,以地近古佛洞得名。干渠沿牧马山西麓南下,随山凿石,至彭山县江口镇复入府河。全长22公里,灌溉双流、仁寿、彭山三县台地农田一万四千亩。张凤翥在位时还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引崇州西河水入新津。赞曰:左对黄龙,右依牧马。通自清代,润兹沃野。前修后继,锲而不舍。古堰传奇,精心谱写。”</p><p class="ql-block"> 在三岔路口,百年树龄的黄葛树下是一座十二孔桥。自双流县黄佛乡罗家林府河右岸引来的渠水来到十二孔桥前面的拦河堤往前直流,从古佛洞街靠山一侧的房子下面流向彭山、仁寿,和双流灌区。分水处左边溢出的水流经一座古朴的红砂石十三孔桥重新汇入到黄龙溪的府河(现在叫锦江)。这两座石拱桥的部分桥孔因扩展道路被填埋,实际看到的上面一座十二孔桥只见三孔,下面十三孔桥只见五孔。</p><p class="ql-block"> 古佛堰五孔桥处,走进一家木器店。木匠身材硕长健壮,头上也有一些华发,“我是属马的”,1966年生,今年也是五十七八的人了。八一年在他哥哥的启蒙下,先后拜两个师傅。在公社、华阳建筑队(公司),做建筑门窗,包门。出来做单门、在犍为与马边相邻处生产木工板、在此做高档定制家具。这几根木条是金丝楠木。至于外面看到很漂亮那种,他说是“做假的,回去用不了几天就不行了”。他手中的订制家具,他说“时代变了,现在是很有钱的才来订制,真材实料、环保、做好了看起来是欣赏、说起来是手工做的,有钱人都好面子噻。”说的也是,现在请裁缝做衣服,就显得比买工厂生产的好像更提劲了。“做木工的还多,但要做好不容易”“下一辈手工本匠可能就更少了”,他有一女一儿,儿子九岁,长得小帅小帅的,当然像他的眼前的父亲,进来说了几句话就出去了,“他对这个不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古佛洞所在的金华庵,洞口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金华楼楼外楼殿中殿小殿汇大殿殿中又复殿层层寿”,下联为“古佛洞洞中洞拱上拱大拱套小拱拱上再重拱龛龛福”。画龙点睛点出了洞子和洞子面上修金华庵的不易。沿着楼梯,一层一层的向上攀登,庙里的菩萨散布其间。洞内上上下下,迴廊曲折,坡坡坎坎,拜谒尊尊道佛,也如人生的道路,小心又小心,好在洞中凉快。</p><p class="ql-block"> 金华庵的文物一度遭到损毁,曾是公社的粮仓。近6年来,金华庵内两根柱子遭白蚁咬了,三个单位对庙子的归属进行磋商,到2023年2月,根治了白蚁,维修后重新开放。庵内现在有一名管理人员,以后有师傅进来,香火将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从庵里出来,慢慢逛街。街巷一侧靠山,一侧临水。街道窄,房子有旧有新。曾经因金华庵的香火和府河水运与两岸有渡船码头而兴盛的街道,如今也沉寂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黄佛茶厂门口有一幅“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一个挂了“地域文化课题研究工作室”的门面上贴了两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一幅:结交相亲相近水上鸥,爱怜自去自来堂前燕。</p><p class="ql-block"> 一幅:龙脉乡愁有山有水有诗有远方, 佛地洞天无贪无嗔无痴无虚妄。横联:风清月白。</p><p class="ql-block"> 茶也有、水也有、禅诗亦有,三合一就成了“一味禅茶”。</p><p class="ql-block"> 紧临金华庵一侧,有两幢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街边卤味店家说是七十年代的建筑,“黄龙溪医院,搬到黄龙溪去了”,河对门一位八十左右的婆婆说:“是一家私人医院”。当时医院门口有一小母狗儿守著一窝崽儿,不能进去一探究竟,扑溯迷离了!</p><p class="ql-block"> 从庙中出来,往前走大约两百来米,走过横跨锦江已通车的古佛洞大桥到河对岸拍庙子“金华庵”全景,河对面现在是两坝村,据那位太婆说“中坝和下游的龙坝合称两坝”,“你往前走嘛,前面就是以前的渡船码头”。站在以前渡船码头上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下,但见静静流水的河对岸古色古香医院两幢房子、五重檐的金华庵、一条独街的民房到右手边那个五孔桥尽收眼底。抚今追昔,游目駞怀,也是别有一番况味。</p><p class="ql-block"> 来的时候,我在华阳车站坐541到古佛洞站下,步行约千米到的古佛洞。现在就近往前走约千米,坐黄龙溪到华阳的546路溯锦江而上,一路江岸风光之美,不说也可以想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茶一品</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0日于成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今天去见到赵老板,他见我写了这篇文章,于是邀请我去他的家俱展厅,看他修旧如旧和新做的古典家具。他说:“现在做的一些家俱,也就10年;我们手工制作的,要管200年”。</p> <p class="ql-block">黄龙溪,那能没有黄龙。前面真是一口井。当年刘备要当皇帝,黄龙就在这里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张仕宦在此修庙看地形风水</p> <p class="ql-block">指了指:就修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八几年,请了四个石匠来这里,把掉在地上的石头重新起拱。休息时,发现了两个罐子,发现里面装满银锭。传说那是明代张仕宦化缘修庙剩余的。石匠们并未见财起意,而是报告东家,再报告文管所。吃了午饭回去干活,拱顶一块石头掉下来,在这狭小之地,四个石匠毫发未伤。他们相互庆幸,好在没贪财,菩萨都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救苦救难的地藏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如来,是这里崖上整石雕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根大梁是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冒木井,传说以前要冒木头出来。现在盖了的。</p> <p class="ql-block">24诸佛,这里剩8尊。双流文管所有8尊。其它8尊在府河里冲走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黄龙溪镇医院。医院迁走后,说是一个老板花7万元买来做养老院。后来,该老板出了车祸,娃儿不争气。也就荒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