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孙致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光荣传统在天山传承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文/孙致忠</span></p><p class="ql-block"> 1999年,在我任职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政治部副主任期间,总队决定组织司政后三部门,抽调专人进行《总队志》的编撰工作。由我担任编写组组长并负责统稿。</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派员走访了多位老首长、老领导,查找了尘封已久的资料,对我部的光荣历史进行了认真梳理,对部队在艰苦环境中担负国家重要国防工程以及由此而铸就的军魂进行了深入发掘。</p><p class="ql-block"> 随着编写工作进展,越来越感受到我们这支部队:是一支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部队;是一支为共和国的安宁做出重大牺牲奉献的英雄部队;是一个具有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光荣传统的英雄群体。</p><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遵照毛主席“要搞活天山”的指示和中央军委命令,我们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所辖工程兵建筑第161团、138团、168团13000兵力进驻新疆,执行修建独(独山子)库(库车)国防公路的建设任务,按照《国家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施工。十年来,在天山施工的那段岁月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施工任务十分繁重,身处环境非常恶劣。为什么军心不散?为什么摧不垮、砸不烂?并且能够完成艰巨任务!凝聚军心靠什么?离开部队的许多老首长老同志语重心长,都不约而同地说:“除了坚持听党指挥,政治坚定之外,靠前指挥,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是我部攻坚克险的“传家宝”。特别嘱咐,一定要把这个宝贵经验、这个优良传统写在我部军史中。老同志的殷切希望,使我这个在天山独库国防公路奋斗过十年的老兵,在亲历亲为中,耳闻目睹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瞬间,切身感受到这支部队的可贵之处,也十分认同他们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团机关指挥到一线</b></p><p class="ql-block"> 进疆后,我们四工区机关驻扎在新疆乌苏县县城,三个团部分别驻扎在乌苏县巴音沟、克拉玛依独山子矿区、新源县那拉提镇。机关驻地实际上是部队冬季下山休整、冬训以及物资储备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部队一般从3月底或4月初进场施工,10月份在暴风雪到来之前下山休整,施工时间勉强7个月。每年部队进山施工,团机关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干部、勤杂人员,包括团首长,每年都随施工部队进入指定的工程点上安营扎寨,面对施工现场,坚持靠前指挥,服务到一线。首长和部队一样住帐篷,烧火墙,早上听军号声出操,晚上按时作息,坚持部队正常的一日生活制度。</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我们军委工程兵第161团司令部警通连和团部住在一起,我作为一名电话兵,每天除了架线查线就是机房值班,接转电话,为机关服务。那时,团里配备的小车仅有团长的嘎斯69和政委的吉普两台老旧小车,由于道路不通,团首长去营部、下连队指导检查工作,往往都是徒步前往,经常看见他们弓着身子,沿着羊肠小道,走向半山腰施工点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部队掀起施工大干高潮,我部四营各连在将军庙附近全面铺开路基施工。一时间工兵力量不足,而机械连由于作业面狭窄、机械展不开,人员相对过剩。团长王玉胜了解这个情况后,他赶到四营和营部领导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安排四营机械连参与路基施工。四机连3个排除了操作机械的人员外,其余的轮流打导洞,装药放炮,砌筑挡墙。</p><p class="ql-block"> 要让机械手干工兵活,是在赶鸭子上架,团长着实有些不放心。这一天,吃完早餐,他就向着工地走去,刚走到距离路基不远处,突然爆破声响起,一声接一声,连续十多下。这时的团长王玉胜,这个从解放战争历次战斗中走过来的老前辈,并没有十分惊慌,他仰起头观察着飞石落下的轨迹。幸好都是松散小爆破,没有出现“冲天炮”而躲过一劫。爆破过后,他仍然走上了工地。</p> <p class="ql-block">李哲训摄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抬扛团长</b></p><p class="ql-block"> 当年部队在深山里施工,尤其是在七、八、九月大干时期,兵员普遍不足,汽车机械分配使用,车辆运力保证不了工程需要。由此,各团都普遍推行了机关干部战士的义务劳动制度,自备工具,协助基层连队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我们161团(76年4月改为基建工程兵第112大队)则把周四下午规定为山上机关干部的义务劳动日。</p><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我们112大队机关、直属队住在天山腹地乔尔玛。乔尔玛对面山腰上,有一个溪流的山沟,8连修建的小桥工地就在这里。山脚下的草坪上,堆码着一片混凝土预制块,每天都能看见解放牌翻斗车往山腰送预制块。在建桥进度加快情况下,翻斗车不够用,三营长直接找团长请求团里帮助解决运输车辆不足的问题。全线都展开施工大干了,机械车辆各单位都吃紧,哪儿还有机动车辆?团长犯难了。最终,团长下决心作出决定,“机关和直属队的警通连、加修连、卫生队所有山上人员,早上不出操,每人向工地送一块预制块,自由搭伙结伴往山上抬!”</p><p class="ql-block"> 一声令下,说干就干。方条形的预制块重80斤,用铁丝吊起,一根木杠,两人双肩,抬往山上。壮观的队伍,震撼的场面,一直延伸到山头。尽管都是年轻小伙,可是人人气喘吁吁,浑身冒着热气,不时地要换换肩。为给部队作出好样子,团长王玉胜这个山东大汉,身先士卒,不顾年迈体弱,也和大伙一样,把抬杠往肩头一放,走在劳动大军的行列中。团长这个举动就是无声的动员令,大家纷纷为这个抬杠团长点赞,谁还有半句怨言呢?</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背菜政委</b></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独库公路施工中,四工区所属的3个团分段、交替安排工程任务。各团的营连单位也是同样,在一条线上分段作业。这种布局极易造成大干期间,由于爆破产生的路基被堵甚至被毁现象。</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们161团从将军庙K30至K42飞线地段,经常放大炮,很多时候路基无法保证通车。为解决部队生活、施工物资的运输问题。团部要求毎十天半月抢通一次,发一次班车送粮送菜,送报纸信件。尽管这样,还是难以顺利通车,使本来辛苦施工的工兵战士,还要利用休息时间,扛粮扛煤扛炸药,往返在崎岖的小路上。这个通阻矛盾基本无解,也着实让团首长挠头。</p><p class="ql-block"> 遇到困难怎么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具有光荣传统的我部官兵面前,天大困难也要踩在脚下!161团政委刘玉虎,1947年入伍,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任陸军第66军197师战地宣传队队长、197师宣传科科长。这样的老革命,也同普通战士一样,肩上扛起冬瓜、西葫芦等蔬菜,一天往返20多公里,为施工一线的连队送菜。政委亲自送菜的这一举动被报道员撞到,他怀着激动的心以“背菜政委”为题,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当年刊登在《解放军报》上。</p><p class="ql-block"> 十年奋斗,十年拼搏,十年磨砺,部队在独库公路建设中,为了实现毛主席“搞活天山”的嘱托,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攻坚克险,牺牲奉献,始终保持了我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安宁、为边疆各族人民的福祉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支部队的后来人,仍然传承着天山筑路精神,以老部队特有的过硬的战斗作风,执行着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抢险救援重任,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的新辉煌!</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王玉胜团长(陈邦贤摄影)</p> <p class="ql-block">刘玉虎政委(刘培仁摄影)</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影</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影</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