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步入老年,记忆力减退,却对儿时的生活和宅居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屋记得格外的真切。近年来每每走过利发埕(如今的利发巷),不知不觉间会想起少年的我,站在当初尚未移位的三通桥桥墩上,一跃而入河中畅游。耳边便响起了与邻居孩子在河边抓螃蟹钓小鱼时的欢笑声;想起了头戴树枝“帽子”捉迷藏打野仗时汗流满脸的样子;想起了每天早上有人牵着奶牛,挨家挨户挤牛奶的味道;想起了傍晚用两个牙膏壳,在“锵锵扣”的声音中打下两三块麦芽糖,咧开嘴唇流淌的口水……随着上下杭街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成了记忆!小时候的利发埕,是福州城内唯一有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并与三通桥隔河相望的一条小巷。它和“黄金之地”的中亭街,只隔不到百米之长的观歧巷与一座木桥,是闹中取静的好地方。石板铺就、不足2 米宽的利发埕小巷,最多只能并排通过两辆三轮车。整条巷仅仅只有9 座房屋:除了门牌为“利发埕9 号”的那一座孤单建在巷子另一侧,其他1—8 号均临河建盖。巷道尽头临星安河一侧即利发埕8 号。利发埕9 号现改为利发巷的59 号,是“台江旅游集散中心”。利发埕 61 号20 世纪50 年代初,福州刚刚解放不久,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利发埕8 号对面一大块带有小土坡的空地,还存有两个防空洞。那是我和小学同学捉迷藏躲猫猫的藏身之地。利发埕9 号的右侧隔着巷道挖有防空洞的那一大片空地,是9 号宅院的菜地:靠巷的前后右三个方向,均有用竹篱笆隔成的围栏,里面种着许多蔬菜,长着不少灌木,还有不少小土堆。菜地一侧就是现在的星安河畔,一条狭窄不堪、碎石烂泥铺成、仅有一米多宽的小径。记得小时候,如果没有小伙伴或大人相随,我几乎不敢独自行走。究其因一是脏二是臭,那是利发埕、合春弄、利发河墘等不少巷弄,拉来的粪便装船运走的地方。但千万别低估这条小径,因为往前可以通到时称利发河墘(现为利发巷89—93 号)的杨文畴九姨太公馆——“九奶奶府”,那可是当时福州市区为数不多的中西建筑风格的宅院。其实利发埕1、2、3、9 号宅院,丝毫不比“九奶奶府”逊色。当时的1-3 号与今天的9 号,均为砖砌围墙、门框为大理石的大厝,与存世的利发埕9 号相比,除了少几个台阶之外,其内架构几乎一模一样:院落两侧为风火山墙,轩架、隔架、垂花柱、雀替、插拱等构件雕刻精美,图案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利发埕4 号,或许是利发埕原有的9 座房子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座。如果说“九奶奶府”是中西结合建筑的产物,那么利发埕4 号则是地道的西式洋楼。迈步进入4 号厚实的围墙大门,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宽敞的平地,中间有一条石子铺就的人行道,两边是小巧玲珑的花园与假山。若要想进入矗立在你面前的那座洋楼,就必须抬腿走上几级精致的石阶,否则你只能望着那高耸的阳台与西式窗口,啧啧称奇。4 号洋楼的后面修建了专属的“小码头”,近10 级长长的石阶通向河中,那是专供这座宅院里的人们洗菜洗衣、乘船外出的地方。小时候在河里游泳,向新桥仔即闽江方向游的时候,我会在那里做一次短暂的休息。当时住在利发埕的孩子少有串门的习惯,我对4 号洋楼还依稀记得,是因为有一天院内的昙花盛开,主人开门让我们几个邻居大人带着小孩进去共赏昙花一现的奇景,那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昙花真实的模样。改造后的利发埕院落当时住在利发埕7 号被人称呼“三伯”的老人曾经告诉我,这洋楼的真正主人,是姓杨的大享,1949 年之后就举家搬走。有说去了台湾,也有说去了美国。利发埕4 号,由私改公。而利发埕余下的5 号与6 号都是福州的柴埕厝,8 号则是像柴埕厝但又像西式建筑一样涂抹着浅蓝色油漆的二层木屋,里面也有小小的假山与花园,十分雅致。我居住的7 号则是利发埕1-9 号中最为独特的木头厝:土墙中间石头为门框,有着厚重的柯木二扇大门。左边的门框里又镶嵌着一扇小门,方便晚上人们进出。进门之后有近百平方米的空埕,靠着6 号房子的一侧有一棵大树,树旁突兀地搭着二层小屋,小屋的主人当时六七十岁,那就是人称“三伯”与“三姆”的老夫妻。可别小看当时60 多岁的三伯,那可是个见多识广的老人,无论是《七侠五义》,还是《隋唐演义》,乃至《红楼梦》,这些故事都藏在他的肚子里。儿时夏天的傍晚,我们总喜欢围在三伯的身边,他边吸着水烟喝着茉莉花茶边侃侃而谈。说到高兴之处,他会猛地站起来,用手脚比画、口水四溅,那模样完全不像是一个老人。记得三伯临去世的前半年,他还送给我一本如何用野草野果维持生命的古籍。可惜“文革”时期,我把这本书连同我收藏的20 多本书付之一炬,至今想起真是悔之不及……20 世纪50 年代住在利发埕的日子里,从早到晚总会听到有不同的吆喝声:清晨一听到“倒马桶、倒马桶”的呐喊,每家每户的妇人便提着那油漆的马桶,倾门而出。中午或傍晚,准有肩挑着担子,用瓢羹跟碗边敲边喊着“鱼丸扁肉也好吃”的吆喝,惹得邻居们拎着空碗出来买鱼丸或是扁肉。深更半夜则伴随着“噗噗”的敲更声,有温馨的喊声“寒冬腊月,天冷盖棉被,火烛小心”等,随着季节变化,打更人的词句也会变化:“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无论是倒马桶或是卖小吃还是更夫,喊的绝对是原汁原味的福州音。尽管这些声音,已经有近70 多年没有听到了,但每每走到三通桥,耳畔仍依稀听到那忘却已久的叫卖声。说起利发埕的历史,其实与合春商号杨氏世家,即杨启文、杨启善以及杨文畴还有点联系。杨氏兄弟发达之后,从合春埕开始,先后在合春里、合春弄、后洋里、安南弄乃至中平街购置产业,清朝中期又购买了几乎整条利发埕的地,成为利发埕周边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也是利发埕有不少杨姓及闽南人——当时被称为“安南人”的原因。据说杨氏兄弟之所以选择在利发埕兴建房屋,原因有二:一是利发埕与他发家致富的合春埕相邻,中间只隔着一条合春弄。二是利发埕未开发之前就是临河的一块空地,取名“利发埕”就是希冀子孙能够“顺利发财的意思”。近日空闲,又一次踏上旧地利发埕,站在曾经陪伴过我度过童年、少年时光的地方,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均为当时拆迁改造时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