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想到的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  <b>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几篇文章,是关于广东省准备送30万年轻人上山下乡的消息,引起了不少老知青们和国人的议论,也引起老知青们的热议。湖北恩施今年2023年5月18~22日,举行第26届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召开在即,这是否算一个新课题?应该说我们那一批知青是共和国的长子,这样的长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拼搏的一代知青,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b></p><p class="ql-block"><b> 我是1966年初中毕业生,1966年下乡的知青,1979年返城,今年下乡已经是57年了。都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天听到广东省率先提出让30万年轻人上山下乡,这不是打破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说法?”是一代知青在路上;是上山下乡将成为常态化;是知青们的子孙后代重走知青老路;是知青自有后来人;还是上山下乡又有了周期性,成为国策?</b></p><p class="ql-block"><b> 正如老知青们的议论:中国地大物博(薄)了,中国城市闲散的年轻人,人满为患?三年疫情,导致许多城市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行业的人员失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实体崩溃,也是导致年轻人就业困难的原因。如今各大城市里的快递送货小哥、饿了么、美团外卖都被一些农民工、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占领了,有的机构不再招人了,城市里每年都有一千多万的毕业生等待就业,成了难以解决的难题。</b></p><p class="ql-block"><b> 想当年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城市人口过盛,老三届毕业生是自觉自愿的报名上山下乡,后来国家也动员了几批年轻学生上山下乡 。看今天我们国家也是刚刚经历了三年的疫情抗疫大战,国家形势发展遇到了相似的灾难,用相同的方法复制,不能不说此法有效。</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人口2.9亿多,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短板”这里需要有理想、有抱负、懂科学、有忧国忧民思想和觉悟的年轻人,每年充实到农村,即解决农村缺口,也解决了城市闲散人过密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  <b>退休后我在哈市郊区农村居住了十三年,耳染目睹了农村一些情况。按理说就在哈市的近郊,背靠大树好乘凉嘛,可是那里的农民并不富裕,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守着土地不能吃饱饭,有点说不过去。究其原因:</b></p><p class="ql-block"><b>1).是农村里的年轻人几乎初中毕业,就离开家去城市里打工,留不住人;</b></p><p class="ql-block"><b>2).有一点手艺的能人,只要有机会就离开农村,去城市闯荡;</b></p><p class="ql-block"><b>3).农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缺乏好的师资力量; </b></p><p class="ql-block"><b> 4).小学生上学成绩差,我的邻居有一个小孙子三门功课才打100分,这能完全怨孩子吗?</b></p><p class="ql-block"><b>5).村级领导班子能力不够,一些农民靠钱上位,有的人没有文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不争的事实。</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新闻上看到过国外的农业发展,人家都是机械化作业。尤其日本,他们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能在田间地头工作,利用简单的农机械作业,就能完成人工劳作。不是我们崇洋媚外,甭管这个国家有多么野蛮无人道,这样解放劳动力的做法,我们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提倡。</b></p><p class="ql-block"><b> 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科学种田思想武器头脑,让我们国家那些小型农机具发挥最大化的作用,逐步实现土地耕作工厂化生产模式,才是解放劳动力,才是解放生产力,才能弥补我们的“短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过去总是说:知青运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天广东省打破了这一古训,网络上最近多有报导,尤其是“今日头条”记载了几篇有关重新走上山下乡运动道路的文章。这说明国家国策在向三农倾斜,泱泱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是解放劳动力,促进城市闲散人就业的好方法,为什么不永续发展呢?国家把三农问题抓好了,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好方法。</b></p><p class="ql-block"><b> 知青目前为止基本上都已经退休,但是知青们一直在为国家做贡献,虽然势单力薄,绵薄之力也是力量。比如说,知青每年组织的返第二故乡活动、知青文化康养文旅活动、知青每年去农村、农场旅游活动,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为三农做贡献,知青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掏给了三农,掏给了农民。不说其他,我退休后在农村就居住了十三年,我也是为三农奉献了力量。“今日头条”上说,2014年,我国到乡村旅游的人达12亿人次;2015年到乡村旅游的人达22亿人次,这是盛世乡愁的呼唤,也是我们知青对盛世乡愁的呼唤啊!知青们在不知不觉中为三农问题奉献了这么多,知青们应该感到欣慰。</b></p><p class="ql-block"><b> 我目前在上海居住,参加上海知青杂志社活动已经两年多了,每一年杂志社的王建国总编都会组织编委们去各地旅游采风,多数是去农村、农场、过去的知青点儿、知青公社……都是有组织的个人掏钱行为,没有人计算过,这一笔笔开销要花去知青们多少人民币,其中的比例一定是倾斜三农的。《上海知青》杂志已经出版发行39期,每一期里都有关于三农的情景介绍。比如:三山岛、浙江长兴农家院、爱辉曹集屯、马岙知青公社、霍口油茶场……不胜枚举,《上海知青》快二十年的 心路历程,撒下的心血和汗水,一直在浇灌着三农。要说知青是无私奉献者一点不为过。知青们对三农的奉献是潜移默化的,默默无闻的,为国家复兴自觉自愿的做贡献。</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新的上山下乡运动应该是一场科技人才资源大流动、大输送。不是照搬老的模式,而是给三农输送新鲜血液,是国策,是注重三农的人才。是我们国家伟大复兴新举措,夏商周秦汉 ,唐宋元明清“重农思想”贯穿我国历朝历代,今天我们国家,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的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指数,增加百姓福祉的出路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作为过来人,这是一个老知青的一点儿心得体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欢迎大家点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