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章内容,对于贤人,是金石良言。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作为励志之言来理解,也可以作为“心灵鸡汤”来滋养。</p><p class="ql-block">一、绝嗜禁欲,所以除累。</p><p class="ql-block"> 古代,物质匮乏,科技不发达,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工作范围比现在少得多,欲望也相对较少。很多时候,人们都在“狼烟滚滚”的刀枪剑雨中求生存,普通百姓有餐饱饭、有衣服穿、有地方住就很满足了。根据此消彼长的原理,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精神生活必然相对丰富。因此,古人有很多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自然存在的道理等问题。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了古人的智慧外,很大原因还是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不同。</p><p class="ql-block">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朝代,任何社会,人们都在追求物质,追求利益。现在社会,人们追求名利、努力赚钱、喜欢豪车洋房等并没有什么不对。对“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这句话书上的很多解释我并不认同,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概定论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欲望是不对的。况且,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是品质生活的基础,没有物质作保障,每天为了物质奔波,精神生活和人生幸福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嗜好和欲望也包括精神和文化层面的,特别是触及到灵感类的文化创作,不能过于执着。</p><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写“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时,他应该不是告诫人们不要追求欲望,而是把嗜好和欲望减少到合理的程度,才不会烦恼和心累。人们常说“有多大的手,就端多大的碗”,因此,人要有自知之明,志向和目标要量力而行,才能“除累”。</p><p class="ql-block">二、抑非损恶,所以禳过。</p><p class="ql-block"> 网上很多人都在说《西游记》里的唐僧心里住着一个“佛”和一个“魔”,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是唐僧经过考验和磨难去除魔性,修成“佛心”。兽有兽性,人有人性,虽然人也有兽一样的残忍自私,但是人和兽之间本质的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意识、有道德有伦理、有善良有关爱、有慈悲有恻隐。</p><p class="ql-block"> 人心要做到安宁平静,应当戒掉不好的思想行为;人一生如果没有过错,必定断除了邪恶的私心;不合理的事情和产生不良效果的行为都不应该做。</p><p class="ql-block"> 你我皆为凡人,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这个世界上,没有至善的灵魂,也没有至恶的灵魂。只是不同的心念中蕴含着灵魂的善恶。我们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所以,在心念里辨别灵魂的善恶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人,做坏很容易,只要“心生一计”,做好却很难,要经历很多磨难和考验。不过,是非判断标准最不好的一点是: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能“立地成佛”,而好人只要做错一件事,就会说成“原形必露”。因此,人还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抑非损恶”,自然能“禳过”。</p><p class="ql-block">三、贬酒阙色,所以无污。</p><p class="ql-block"> 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中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其天年。这里讲了提升精气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法于阴阳。法于阴阳,指的是万事万物都是分阴、阳两个部分,阴阳是互生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而,一个人只有身体中的阴阳之气达到平衡,方能身心和谐。若是阴阳失衡,则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如今的社会物欲纵横,娱乐丰富,加上生活节奏很快,许多人沉迷享乐,放纵自己,养成了许多恶习,比如熬夜、泡吧、酗酒等。当人们把这些不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时,身体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问题,病魔伤痛也随之而来。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身上不好的习惯,法于阴阳,重新构建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养生,使自己身体的健康,精气神足,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人生的新台阶。</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起居有常。古人常说:顺应天时。天时其实就是自然规律。不难发现一个人若是早睡早起,一整天都感觉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学习和做事的效率特别高。若是一觉睡到下午,就感觉越睡越困,身体非常的疲惫,全身无力。脑子也迷迷糊糊,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专注,认真。在古人看来,这是自身的作息没有符合人体的生理机制的原因。生理机制,背后就是阴阳的运势。一个人若是逆阴阳之势行事,在身体阳气充足时休息,阴气滋生时劳作,自己的身体得不到好的休息,神气亏空,自然是事倍功半,什么也难做好。因而,起居有常是身强体壮、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因。懂得顺势而为,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方能让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不妄作劳。妄,是不遵循法度的意思。不妄作劳,意在告诉世人,除了正常的劳作之外,不要过度的操劳,透支自己的身体。这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想要真正做到却非常难。</p><p class="ql-block">四、避嫌远疑,所以不误。</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越国的君主勾践用范蠡、文种的计策,灭了吴国,做了霸主。于是,勾践在会稽搭了高高的台子,大宴群臣,乐师弹着琴弦、敲着鼓,群臣都很高兴,只有勾践面无喜色。宴会结束后,范蠡叹息说:“越王不想把灭吴的功劳归于大臣,猜忌和怀疑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第二天,范蠡就辞别了越王,乘一叶扁舟出了齐女门,飘然而去。</p><p class="ql-block"> 范蠡隐退,曾留下信给文种,说越王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荣华富贵,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并没有辞别退隐,只是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七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四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p><p class="ql-block"> 张良在看到“避嫌远疑,所以不误”时应该想到了自己功成名就后的退路,他深谙人性,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以身体有恙向刘邦请辞,远离政治。晚年逍遥快活,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五、博学切问,所以广知。</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直到去世都在孜孜以求。为了求学,孔子常常连腹中饥饿都感觉不到,废寝忘食。一旦学问上有所获益,孔子又会快乐得不能自已,甚至忘记忧愁,也忘记了老之将至。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所以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终生不倦地学习,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有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除了“博学”,“切问”也是学习的重要态度。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称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由此“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话便流传下来。但不知道这句话到了谁的口中,变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话,今人还是强调“好读书”同时也要“求甚解”。</p><p class="ql-block"> 如今社会,工农士商,分工精细明确,每行每业都有其学问和门道,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人的时间和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博学的同时,也要找到自己在行的一门学问学精学专。其次是学习时要有谦虚、不耻下问的心态。再者是学习时要有思考和探索的精神,能举一反三。</p><p class="ql-block">六、高行微言,所以修身。</p><p class="ql-block"> 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p><p class="ql-block"> 高行微言,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就像孔子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p><p class="ql-block"> “高调做事”不是张扬与夸耀自己的功业,而是指为人要保持高尚的修养。当年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华歆因门前有富贵人家乘车经过而跑去观望,管宁便与其割席分坐。管宁割席,不与贪慕荣华的人交往,正是其“高行”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除了“高行”,“微言”同样是修养品性的一大法则。所谓“微言”即是“低调做人”,注意在言语上不夸说,出言谨慎,思虑过后再出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贯倡导的美德。儒家向来反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孔子就认为巧言令色之人“鲜仁”。</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事情本就真假难辨,亲眼看到的尚不可信,没有亲眼所见的事情,更不可多说、胡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看似容易,行之则难,一来人们说话总喜欢渲染,不知不觉就会把事实夸大,二来人们为了达到种种目的会忽视言语不实的危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