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网上整理电子文件的时候,我无意中碰到了多年前的一张公考调剂申请表。说到底,那些年也不是诚心想干这个,总是抱着撞大运的想法,想着考上了就上班,考不上就那样,也就没有下决心去复习备考,分数也就有那么几次能过线,能过线就意味着录不上,录不上也就“上不了岸”,“上不了岸”就继续“水中游”。这次调剂,发了一封邮件,也就如预期般再无下文。印象中,申请调剂考生们的相关信息也并不公开,自然也就无法了解到更多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调剂,这是第二次调剂;说起考试,这是倒数第二次考试。考试次数多了,也就记不清了。此前还有一次调剂,记得申请调剂的岗位是濒临黄河的陕北某县县委办科员。那时是人工调剂,按照官方要求,坐着火车翻山越岭,从关中去了陕北。那天,我去了某市市委组织部大楼,还没到干部科办公室,就听到一个鼻音浓重的中年男人正在打电话,大致意思是对另一边的通话人说,那几天都是找他调剂的。听到此话,正在爬楼梯的我不由得心凉了一大截,本身分数就不高,加之有人“打电话”,何况咱都没有可以“打电话”的人。结果就是在陕北呆了几天,没接到有关部门打来的调剂电话,最后又返回了关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一切在冥冥之中老天自有安排。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最终还是干了这一行。多年以后,才发现这一行的行业本质与年少时的认知并无根本差异。实践证明,当年的看法基本上是对的。然而,出身穷家小户,身无一技之长,不谙人情世故,不善人际交往,这样一来,所能做的事情就非常有限。相较之下,文职工作,旱涝保收,这也算是一份不错的职业,尽管与当年的意向恰恰相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士农工商学兵,这只是一份职业,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不必太过愤世嫉俗,也不必太过忧国忧民,认清现实,看清自己,干一份工作,得一份收入,好好照看家人,找点人生乐趣,这大约就是普通人该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到了不惑之年的缘故吧,我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我于是自己也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心存太多妄念,尽量顺其自然生活。除此之外,又能如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