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杂交水稻之父"

哎呀哎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人物简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稻田里的守望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人物事迹:袁隆平,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禾下乘凉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隆平的毕生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粒种子,一生追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1956年,袁老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症》,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经过数十年努力,其团队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走向国际社会,也实现了袁老造福世界人民的梦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动中国颁奖词”</span></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b></p><p class="ql-block">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科学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70多岁高龄的袁老在获得500万科技大奖后仍然坚持一天下田两次。“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来源。在招收研究生时,他也曾说过: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因为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老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而这些后辈,也会传承他未竟的事业,将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有个人很伟大,伟大到我们忘记了,他也会有生死,有个人很独绝,独绝到不可复制,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斯人虽逝,但时代会永远记住他,无数的炎黄子孙会永远记住他,这5000年的历史长篇中也会有他浓厚的一笔,而我们应该继承他的那份精神。努力奋斗,报效祖国。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人。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梦想,国家才会有希望。吾辈当自强,持书仗剑耀中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