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态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放下评判,全然看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体验属他的无限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不干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在起跑线上超前几步,却可能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有着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span></p><p class="ql-block"> 一些妈妈喜欢攀比,以“孩子早走路、早说话、说得多”为荣。早教训练的目标是使孩子早早具备各种能力,貌似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先走了一步,其实是在马拉松比赛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自知。</p><p class="ql-block">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迈克·内格尔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众多人体试验结果显示,除非是生活在极度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p><p class="ql-block"> 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当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进行强化刺激的时候,反而可能导致“神经挤迫”现象。这种现象首先由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滕洛赫尔提出定义,根据他的研究,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创造力有重大意义的大脑功能区域,会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由此可见,孩子在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路上付出代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他们天然地会去体验各种事物。比如看到一幅卷轴画,孩子会抚摸,闻一闻,卷起来,再放下,再卷起来,再放下…反复尝试感官神经系统发育所需要汲取的体验,孩子就是这样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这个过程有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span></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个好朋友智商超常,大学读的是少年班,本科毕业出国,顺利读到麻省理工的博士毕业。这个公认的聪明女人,却曾经被大人觉得是傻孩子。她小时候说话晚,等终于会说话了,大人经常提问各种问题考她,她一律回答“不知道”,因为她觉得大人的问题很愚蠢,“干脆让他们认为我蠢吧,这样就不会继续打扰我了。”于是,大人便真的以为她傻乎乎的,她不用整天应付大人废话,得以拥有安宁的空间,专心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p><p class="ql-block"> 若孩子希望和你交流、共同玩耍,请尽情回应孩子,与他的感受共振,如同协奏曲一般彼此呼应,幸福感十足。若孩子专注于自已的世界,请给予他自由、不被打扰的空间。比如孩子正在观看一幅画,专注而宁静,他与这幅画建立了联结,感受到它的精神生命,如果这时候父母自作聪明地横插一刀,告诉孩子这幅画的名字、作者是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等,那么孩子的感受就会被割断。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假如孩子的头脑中累积了大量知识,看到各种事物时就会第一时间去搜索知识,从而失去自己的感受力让灵性的头脑变成流水线上的电脑。</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孩子走进社会,可想而知,只能去做别人分配给他的工作,而无法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个体,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世界上的优秀产品,比如苹果手机,它的功能设计不是从用户调查问卷中得来的,而是来自于最直接、最简单之处——乔布斯自己想要体验。</p><p class="ql-block"> 特别爱早教的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说话,要孩子辨别颜状,教给孩子各种事物的名称,反复要求孩子懂礼貌,说“你好”“再见”“阿姨好”。知识早晚都能学会,但孩子内在神圣的成长节律却被打乱了。</p><p class="ql-block"> 就我接触的案例来看,在某个领域取得顶级成就的人,虽然童年不一定幸福,跟父母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快乐,但至少,他们的童年都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空间,父母是不管他们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培养一个天才其实很容易,只要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面前保持谦卑,不拿自己有限的头脑去教育孩子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老话:“贵人语迟”,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语言是二元对立的符号系统,人一开口,思维就产生了,因为逻辑思维也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婴儿的初级思维过程是无逻辑的,只要母婴依恋关系建立得好,婴儿无须语言也能和母亲沟通,所以不着急发展出语言能力。这样,婴儿能安心地在初级思维过程中慢慢孕育想象力、创造力、与万物联结的能力。爱因斯坦所说的“灵感”,就是初级思维过程的产物,他本人小时候也说话很晚且不流利,被老师认为智力发育迟缓。</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一些个案中,有些孩子过早发展出语言能力,而且连贯流畅,原因居然是:妈妈经常无法感受到婴儿的需要,婴儿哭闹不止,甚至会被责骂,迫于生存压力,只好赶快开口说话,好让妈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亲戚的儿子,10个月就会说话,很快就能说完整的句子,让全家人为之骄傲。但是这个孩子成年后性格非常封闭,和人沟通困难,说出的句子都不完整。通过心理治疗才得知,他小时候说话早是因为难以和妈妈联结上。当然,并不是每个说话早的孩子都是母婴关系差导致的。只要父母不功利地引导孩子,让孩子自然发展,那么无论早说话还是晚说话,都很好。</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限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是伪造的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的父母不能放任孩子吃糖、看电视,担心吃糖坏牙齿,甚至导致肥胖、糖尿病;电视的参与性不强,看多了不但容易近视,还降低孩子的智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想说,父母真的不必这么操心忧虑。孩子吃糖,吃到血液含糖量平衡了,干吗还要继续吃?吃到心脏负担加重,肯定会不舒服啊!看电视看得眼睛累了,自然会去做别的,这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为没人愿意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怎么难受怎么来。如果人类这个物种进化到今天,还要靠限制才不至于把自己搞坏,那么这个物种早该灭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的一位朋友极度焦虑自己的孩子会近视,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他还研究医学资料,发现近视跟吃糖也有很大关系,于是每天都要跟孩子强调糖果对视力的危害。结果稍不留意,孩子就会偷糖吃,逮到机会就要看电视。他花费了很多精力看管孩子,在每天“吃糖等于近视,看电视等于近视”的负面催眠下,他的孩子果然高度近视。</span></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劝说他彻底放弃对孩子的限制,孩子果然疯狂地看电视,而且是饥不择食地什么节目都看。他强忍着不发作,陪孩子看到凌晨。这样一星期之后,孩子开始有选择了,只看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连爸爸都觉得确实挺好看,父子俩还能一起探讨节目内容。一个月后,孩子主动跟爸爸说:“电视其实挺没意思的,就××节目还不错,我们每天看两集吧。”糖果也是如此,因为供应充足,孩子对吃糖的兴趣越来越小,最后只吃少量的高品质糖果。</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父母不懂健康科学,只有简单的一条:你爱吃啥就吃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他们抱我到商店里,我指什么他们买什么。那时候,很多小朋友都爱吃起士林巧克力,算是当时一种比较奢侈的零食了,可我只尝了一口就不再吃了,跟爸妈说里面有种奇怪的味道,而德芙巧克力没有奇怪的味道,于是我说:“以后就吃这种。”后来才明白,奇怪的味道其实是代可可脂——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号称“健康杀手”。各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零食,我一吃便知。</p><p class="ql-block"> 别的小朋友喜欢甜食,经常偷糖吃,我却跟爸妈说:“甜的吃多了会累”,只吃一两块,大人再塞给我也不要,我宁愿吃水果,因为“那里面的甜味不会有负担”。看电视也是一样,毫无限制,所以我会挑真正觉得有意思的节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孩子越小,身体与天地相连,智慧越高。如果观察婴儿,他们的一些奇怪动作其实是在给自己调节气血运行。只要保证环境安全舒适,父母不要轻易纠正婴儿的一些动作姿势。</span></p><p class="ql-block"> 尽管人的病症跟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但心理因素对病症也有影响,只是因为先天的基因条件、不良习惯和心理因素交互作用,很难量化分析。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有大量的案例证明,至少心理因素和病症之间存在高相关度联系。比如父母长期争吵,或者一些被大人共同掩盖的羞耻事实、俄狄浦斯冲突等孩子不愿意参与和不想看到的事,跟孩子的一些病症,比如视力衰弱等体现较强相关;长期处于惊恐状态,跟孩子的牙齿或其他部分的病症有相关性。我深深感到,有时候大家认为毋庸置疑的说法,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微妙。</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一些人会在无限制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身体搞坏,比如酒精成瘾、药物依赖,甚至吸毒?有的孩子真的会整天捧着Pad,智力发育低于同龄人。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滥性等,但永远也填不满。</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恶习若已经养成,切忌强行戒断,否则一定会有更可怕的后果。我在治疗中发现,守着电视其实是无助的孩子拯救自己的方式——现实中没有爱,孩子只能靠幻想来安慰自己,而电视提供了幻想空间。因早恋而退学自残的少女,当深入她的内心时,她内心的声音居然是: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男孩还在乎我,我早就自杀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span></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争论。一些父母坚信,不喂饭孩子就会把自己饿坏,不限制吃东西孩子就会把自己撑坏。但是也有一些勇敢的父母,对孩子彻底放开限制,下面就是他们给我的反馈。放下受罪的较劲,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爱,我们总是能创造性地走出困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每天陪他在家刷马桶(我不得不把马桶刷得干干净净,因为他兴奋起来会到里面洗洗手、洗洗脸,或者直接来两口),陪他到马路上检各种宝贝,看到什么都要摸摸拍拍,我知道这样不卫生,但孩子笑得无比幸福、自在!也许在我身边,他真的感觉到爱和自由了,每天像小鸭子一样紧跟着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宝宝六个月,一开始为了保护视力,只要他在可以看到电视的范围内,我们就会关掉电视,他一看到电视就好奇地紧盯着。后来敞开了,没那么刻意了,宝宝居然开始有选择地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或广告,其他时候则低头玩玩具,或者干脆要你抱走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我向来相信‘信任’的力量。从小孩子吃饭,她不吃了,我就收碗,不问饱不饱,相信她知道;玩就敞开了玩,不必到点睡觉,累了自然倒头就睡;她说热,就给她脱衣服,信任她的判断;现在学习也是一样,她说掌握了,我就不再唠叨了。她的成绩很体面,更重要的是她学得轻松愉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今天带孩子去超市,我放下以往对垃圾食品的敌意,跟她说:·今天随便挑,妈妈不干涉。’她欢天喜地地挑了一路,最后也就拿了三样东西,不算很垃圾。回家时,她的幸福洒了一路。放手信任孩子,如此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孩子两岁左右,一天傍晚非要出门,扒着门不进来。我一怒之下把孩子推开,说:‘那你就在外面玩吧,不用回来了’,随手把门关上。孩子在外面大哭,我的心突然像被挤压了一下,非常痛。这个画面很熟悉,小时候我反抗的时候,父母就是这么对待我的。我打开门,抱住孩子,向他道款,从此不再跟他较劲。庆幸自己醒过来,果断地剪断锁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女儿四岁的时候去海边浴场游过泳,那年冬天的时候,她突然想起游泳的经历了,壤着要去。大人们都跟她讲道理,骂她也没用。我见她念叨了两个星期,就找了个周日上午带她去。她脱了鞋袜,亲身感受到冬天海水的温度,以后再也不念叨了。”</span></p> 一周小影 爱之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