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汇丨边界感缺失的来源及其出路

天下为公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成长和生活的人会发现,中国人的亲密关系中,经常有一些人,尤其是亲属里的长辈,总是对别人的私人生活各种批判;其实到这里也就算了,因为你还可以解释和反驳,或者远离;但是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会对你的私人生活各种主动地、强制性的干涉,到这里有时候是躲也躲不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本人在网上看别人写的经历,个人经历,以及很多朋友的经历来说,这个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就是很多中国人,尤其是长辈,他们缺乏边界感。这种边界感就是他们无法清楚的认清,有些私有领域和个人权利是应该让当事人自己去决定的,他人的干涉应该是有限且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比如但不仅限于:干涉者自己被影响,当事人愿意且同意被干涉,当事人触犯了一些法律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常会听闻各种例子,有的女孩子喜欢另类一点的男性,比如喜欢年纪大、成熟有阅历的大叔,但父母就不同意了,甚至亲戚也会各种指点和干涉;比如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岁数还没有结婚,有的人的父母和亲戚就会各种催,甚至会被安排去相亲,当事人更多是应付父母和亲戚安排的任务去被相亲;比如你家庭内部有矛盾,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听说了,但没有被邀请,就来你的家里,“对你强制性地关怀”,帮你分析和处理矛盾,让你觉得不仅分析地不专业,处理结果你也不会满意,甚至这种方式也会让你感觉私人生活被侵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一般来说,同龄的青年还好,看到你生活哪些不太对,顶多也就是提醒和建议,不至于给很深的评判,更不会强制性干涉,这种可能是真的对你好;一般这种毛病很深的,都是亲属长辈,而且这些长辈很容易以“对你好”的名义,各种强制性地干涉你,忽略你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要;如果运气不好,碰见更过分的长辈,为他们会抓住一些你以前犯过的小错误,对你进行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的不正当性,见拙作《为什么人们普遍反感道德绑架》)。他们总觉得他们的见识和阅历比你丰富,可以指导你,甚至强制你。或许可能他们认为生活只有唯一正确的模式,或许可能他们认为这是符合你真实的长远的需要(这个就有点像以赛亚·伯林说的“积极自由”的概念了,见拙作《自由的概念及其滥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很多中国长辈,会没有关于私人生活的边界感意识呢?这又要追溯到本人在以往一些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中国古代“家国不分”这个问题上。因为中国古代家国不分,家长性权力和政治性权力经常是处于“合体”的状态,没有彼此清晰的界限:政治社会中皇帝用属于家长的权力去干涉民众的私人领域,比如在私德和思想领域教育民众;家中父母和长辈对子女的个人生活干涉和强制没有底线,甚至严重些的可以随意剥夺子女的人身自由和性命,明显超出了现代法律的边界,而这些边界恰恰是政治权力应该维护的(当然这里确实用了现代法律标准去套古代人的行为,但因为古代人的行为现象现在依然存在,所以这种套法并不是很冤)。进而久而久之这种缺乏边界感的意识被无数代人不假思索地传承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家国不分的结果,就是公权力、私权力和私权利不分,无法在公共权力和私人生活之间划出一道比较清晰的界限;同时,正是因为没有私权利的概念,也无法防止各种权力的扩张(包括公权力和私权力,私权力比如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管教权),也就无法杜绝对个人生活、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践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而,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人,也不会有意识的明显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乾隆时期来华访问的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记载:那时中国并没有公共的清洁工情理街上的垃圾和粪便,单靠菜农情理粪便,所以房前屋内臭气不觉;甚至落水的人也没有人去救,都在岸上看笑话。这与八国联军的记载相一致:八国联军记载的北京城也是很多人随地大小便,扔垃圾;而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部门的建立,恰恰是八国联军占据北京城时候建立的,甚至慈禧西狩回来发现北京城的卫生都变好了。这些都是在这种家国不分的环境下,无法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进而无法把管理公共领域的制度建立起来的例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当前的中国人来说,很多家长和长辈都面临一个被生活环境所塑造的问题:他们童年生活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下,私人领域被严重压缩,同时那时的政府也对个人权利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的保护,所以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反而更容易失去这种对他人私人生活和个人权利的边界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权利应该是普遍保护的,这个懂一些政法原理的都应该明白。但是为什么要保护生活中的私人领域呢?这个里边的主要问题是,如果不保护个人的私人领域,他就无法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乃至就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私人领域也不是有什么非常确定严格的边界,它是一种多维度的存在:比如家庭相对于政府和社会,就是私人领域,但家庭中对于每个家庭成员来说,又有一些家庭内部的公共领域;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个人生活也往往是犬牙交错的,有时难免会互相渗透一些,但是一定要保证基本的默认和接受原则;比如私人公司相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也是一个私有领域,如果它在不违背一些基本法律的前提下,搞一些有点违背道德的事情,比如任人唯亲、比如双方默认的利益交换,那也是自负盈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正常的现代国家现代社会来说,这些私人领域只要不违背法律,政府乃至不被影响的其他人都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强加干涉。每个人面临的环境都不同,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留给他自己处理;每个小团体所面临的情况和需要也不同,他们不违背基本法律,内部想定什么规则就定什么规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乃至追求的幸福都是不同的,乃至每个小团体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应该是被允许的,他们做的事情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如何要建立这种边界意识,也需要多元化的方法:对于个人来说,就应该自己在生活中摸索出来,哪些是属于他人的私有领域,哪些是属于和他人共享的公共领域,进入他人的领域要遵守默认和接受原则;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和学生建立这种边界意识,并让孩子知道,公共领域的事情应该以协商的方式树立规则解决;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加强对个人权利和私人领域的保护措施,但这种保护绝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而是一种将自上而下的强制和自上而下的商议性妥协做到制度性的平衡,那么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权和制衡就不可避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本人的思考与论述,其它资料和灵感来自于:乔治·马嘎尔尼,约翰·巴罗,《马嘎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凤凰电视台关于八国联军的纪录片,名字已回忆不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