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南山学校七(1)班

<p class="ql-block">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我要献花💐</p> <p class="ql-block">我想对先烈说🚩</p> <p class="ql-block">学习先烈故事🚩</p> <p class="ql-block">严发奎(1958-1986)</p><p class="ql-block">淳安鸠坑乡下严家人。1978年2月入伍,任解放军某部3连四○火箭筒射手。6月,实弹射击考核,为连队训练标兵,送师教导队参加骨干集训。同年,升为副班长。次年,升班长,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潜心钻研火箭筒技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力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训练体会,于1982年,写作《四○火箭筒打得准百题解》。1986年11月27日,带伤参加总参炮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在临汾旅组织的改进型四○火箭筒瞄准镜实弹射击效应试验。提出改进四○火箭筒瞄准镜三个关键问题,解决了许多部队和院校没有解决的难题。试验中,四发四中,为证明改进型四○火箭筒的性能提供了重要依据。1986年7月,代一连连长。1986年12月1日下午,在排除哑弹时,因哑弹意外爆炸,不幸以身殉职。解放军某部政治部批准严发奎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南京军区授予严发奎"爱军精武模范"荣誉称号。1987年9月,淳安县人民政府在排岭西园公园修葺了严发奎烈士墓。</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1891—1977)</p><p class="ql-block">1920年的春天,在义乌分水塘村一间柴房中,一位清瘦的年轻人,正拿着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不停地思索、推敲,他就是陈望道,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早年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1919年回国后,陈望道被聘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其进步思想引领了著名的“一师风潮”——一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抗军阀当局黑暗势力的学生运动,因而遭到反动军阀当局的革职查办。他意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拯救中国、振兴中华的强大思想武器,便欣然接受《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约请,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翻译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p> <p class="ql-block">邹子侃(1912—1932)</p><p class="ql-block">邹子侃,1912年出生于浙江省临安市的一个富裕商人家庭。1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甲种农业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农校团支部书记,积极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年仅15岁的邹子侃,在1927年11月10日被捕,被关押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p><p class="ql-block">1930年中国共产党狱中特别支部成立时,邹子侃任组织委员,团结带领狱中党员和革命群众开展破狱斗争。</p><p class="ql-block">后来,邹子侃的家人花费大钱想保释他出狱,但他断然拒绝,并写了一份长信给他父亲,以表明从事革命大义而无悔的决心:“午夜扪心自问,天良未泯,爱国无罪”,“在狱中虽苦,尚幸灵魂洁白无瑕,故宁死而不希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故大丈夫头可断,志不可屈也”。“望大人好好督促弟妹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以后一定要走上我走过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32年2月2日,邹子侃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前,他脱下棉衣、单衣、长裤、鞋袜送给狱中难友,只穿一条短裤和衬衣从容奔赴刑场。</p><p class="ql-block">邹子侃披肝沥胆、无私无畏、舍生取义、为民族谋复兴的浩然正气光照日月,激励吾辈当自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