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偶翻相册,一张老照片跃然眼前。这是一张“全家福”,摄于56年前。照片已然泛黄褪色,记录着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全家最早的一张“全家福”了。</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记得,那是1967年春节刚过,春寒料峭。父亲因在外地工作,难得一家人春节团聚,所以约好了要照一张“全家福”。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从生产队借了一辆“地排车”(板车),拉着奶奶、妹妹、弟弟走公路,父亲、母亲走小路,一起去城里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那时父母都在四十岁左右,正当年富力强,从照片的神态可以看出那个年龄特有的自信。奶奶六十四五岁,在村里已是为数不多的老人,一双小脚,绾着那个年代农村老年妇女才有的“纂”,面容慈祥。我刚满十四岁,一副青涩面孔;妹妹不足九岁,弟弟不满四岁,都是稚气未退。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显得有些臃肿。我和父母每人都佩戴着一枚毛主席像章,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志。照片的背景是北京北海的白塔,那是照相馆用了多年的背景图案。</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当了兵,全家也从老家搬到父亲工作的地方,从此聚少离多。这张“全家福”一直伴随我们,定格着那段难忘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世事无常。父亲1981年去世,离开我们最早。病重期间,我从部队专门赶了回来,那种生离死别的场面终生难忘。家中骤失顶梁柱,家庭一时陷入困窘之境。奶奶次年去世,因走得急,家中没有告诉我,是在爱人春节去部队探亲时我才知道的,顿时号啕大哭了一场。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感觉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母亲于十几年前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年龄虽不算很大,但因病最终没能挽留住生命。住院期间我们陪同老人家渡过了最后时光,在痛惜之余在心理上算是少了些许遗憾。</p><p class="ql-block"> 前辈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她)们奉献给我们的太多,我们反馈给他(她)们的又太少。待把我们养大又先后弃我们而去,怎不让人痛彻心扉。</p><p class="ql-block"> 亲人们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财富,但他(她)们的优良品格,他(她)们的精神风貌却使我们受用无穷!</p><p class="ql-block"> 凝望着这张褪了色的略显模糊的“全家福”,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又不知从何说起。</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孩子已慢慢长大,又慢慢变老了。孩子的孩子又有了孩子,先辈们的优秀品格正在一代代继承下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远去的亲人们如有知,亦当含笑云天了!</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3年4月2日)</p> <p class="ql-block"> 附录往年清明时发布在QQ空间中的纪念诗文两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b style="font-size:22px;">庚寅清明悼祖母</b></p><p class="ql-block"> (2010年4月2日)</p><p class="ql-block"> 清风肃,明月缺,二十八载已永诀,念祖泪不竭。</p><p class="ql-block"> 山川穆,云水洇,八十春秋路蹉跎,人去留品格。</p><p class="ql-block"> 往事渺,久已绝,太君驾鹤为仙客,神游在天阙。</p><p class="ql-block"> 寒食近,虔诚谒,仁爱相传有祖德,承继为家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b style="font-size:22px;">如梦令 《思亲》</b></p><p class="ql-block"> 2012-3-28 10:35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几场春雨飘过,</p><p class="ql-block"> 又是清明时节。</p><p class="ql-block"> 亲人去已远,</p><p class="ql-block"> 泪思当年依别,</p><p class="ql-block"> 依别、依别,</p><p class="ql-block"> 已是两鬓飞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