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按中国传统观念,"和顺"是一个温馨惬意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和顺,原称阳温墩,见于乡外石碑上,因何命名,无从稽考。按气候较他处温和,或以此而得名。厥后因村名骜牙不雅,又更名为和顺乡。"(见1931年出版的《说和顺之原始》)。古地名的演变,可以看出当地人对故乡的期许之愿。徐霞客在其日记中将今天的和顺记为"和尚屯",又记为"大车江",全句为:"破峡西南去,经和尚屯,又名大车江,此州四面之水也。"当时是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己卯。之后的岁月里,地名屡有变更,却始终不离"顺"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顺中天寺内"鼎建中天寺常住碑记"中称为"河顺",乃"河顺乡,乡顺河,河往村前过"之意。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永昌郡守罗纶编纂的《永昌府志》卷二十四"书院义学篇"中,才将"河顺乡"改称为"和顺乡",(河和同音,一字之改,地名雅化了)其含意就是"和睦顺畅"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不仅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其中,民居建筑和祠观庙宇就是人文景观中的杰出之作。和顺现存的千余间古老民居,和遍布全镇的祠观庙宇,有不少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修建的,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几代,至民国初年的不断修建,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和庙宇、宗祠相杂其间的格局,依山傍水,利用天然地势精心营造,布局严谨,构思新颖,既相互毗邻,又各自独立,高低和谐,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和顺的建筑文化特色。 ——摘自《文化腾冲》</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市区西南4公里处,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商贸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名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和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古建星罗棋布。这里有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这里是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里,是翡翠大王的家乡,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侨乡,是七千多居民依然和谐生活的一个活着的古镇。和顺先后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顺的牌坊历史悠久,大都做工精湛,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p> <p class="ql-block">文治光昌,牌坊</p> <p class="ql-block">“佑启人文”,牌坊背面</p> <p class="ql-block">节孝坊</p><p class="ql-block">“冰清玉洁”,节孝坊,儒家传统</p> <p class="ql-block">百岁坊</p> <p class="ql-block">照壁,古人称之为“萧墙”,照壁是受中国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也称为"影壁” 或"屏风墙"。</p> <p class="ql-block">"雨洲亭",是和顺人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曾任民盟主委,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上的石碑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荷池边的石板路,叫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而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荷荡曲桥</p> <p class="ql-block">重修阳温登乡水利碑,明嘉靖年间立</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相传由明代回乡高官和顺人寸玉所建,立有此碑“桥倒碑修 碑倒自修”,意为将当年修桥时所剩银两埋于碑下,留予后人修桥时备用。</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p><p class="ql-block"> 和顺小巷是一个仿古建筑群,它像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再现和顺人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和顺小巷沿和顺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和顺小巷与和顺湿地毗邻,其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近2000件实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南方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可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可看到古法造纸、皮影等多项非遗项目和民间手工艺展示。</p> <p class="ql-block">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马帮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洋文化在滇西靠近边境小镇交融碰撞,形成了多元、和谐、和顺、包容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寸刘李尹贾张杨钏是这里的八大姓氏。</p> <p class="ql-block">马帮馆</p><p class="ql-block"> 和顺人世世代代出去闯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和顺小巷中里大马帮博物馆为两层木屋,是当年“走夷方”的驿站。博物馆用文物和老照片,展示了当年和顺人大马帮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再现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皮影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三尺白布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戏。皮影艺术馆收藏的民国和解放初期制作并表演过的皮影靠子,属于文物级皮影,存世稀少,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神马也叫甲马、神马,是中国民间进行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这里的雕版保留着雕版艺术的原生态,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动手拓印。</p> <p class="ql-block">走夷方馆</p><p class="ql-block"> 和顺有句俗话:“穷走夷方急走厂”,“夷方”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发财致富的梦想。走夷方馆展示的是“走夷方”的和顺人的生活场景,有人富贵还乡有人穷死他乡。“和顺绵世泽半耕半读半贾,南服宁游从亦儒亦商亦侨”,也道出了和顺的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滇商馆</p><p class="ql-block"> 滇商馆的大算盘表达了和顺人善于经商,当年和顺人出“腾越关”走夷方,夷方指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馆内展出大量的商号票据和经商用品,展现了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滇商馆内的古戏台,是商人们消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总兵府原为清朝末年腾越镇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保持原貌从腾冲市区整体迁移到和顺。张松林(1840-1918年)江苏人,累升至记名提督信勇巴图鲁,振威将军,光绪九年(1883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次出任腾越镇总兵,官居从一品。总兵府与和顺湿地比邻,是饱览古镇湿地风光、田园秀色、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最佳歇息之处。</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p> <p class="ql-block">古法造纸:全国最小造纸厂里提供古法造纸体验,有兴趣的可以体验一下。这里还产“功仰蔡伦,价重洛阳”仅次于著名的安徽宣纸的腾冲宣纸,也可以带的腾宣产品回家。</p> <p class="ql-block">赌石</p> <p class="ql-block"> 益群中学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中学。 1940年在爱国民主人士寸树声倡议下,由侨胞、乡人捐资,在著名侨乡腾冲和顺创办,当时为私立初级中学,寸树声亲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p><p class="ql-block"> 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堤修建9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p> <p class="ql-block">龙谭</p> <p class="ql-block"> 元龙阁原为观音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乡人又在殿前兴建楼阁,取名元龙阁,后经历年修葺,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名木古树郁郁葱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尹家坡的独特巷门。</p> <p class="ql-block"> 古木参天,掩映着一座气宇不凡的古门牌。巷门正面是“阖闾增辉”,背面是“入孝出忠”。大门上的楹联是“一门三巷生和气,百代千秋存古风”。</p> <p class="ql-block">石刻上说明这段坡道的修建来由。</p> <p class="ql-block">在月台观野鸭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和顺闾门,建筑样式中西合壁。</p> <p class="ql-block">“寸氏”是和顺的望族大姓,亦是最早到此开基业的五姓之一。寸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年,是八姓宗祠里修建时间最早的一座,位于镇上十字路村大石巷巷口。宗祠大门于民国二十四年重新修建,拥有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各有一个刻有浮雕的三角形如意顶,标新立异,中外合璧,与其他宗祠大门传统中式的模样截然不同,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和顺观景月台,面向美美的田园风光。月台相当于现代的城市广场,古老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 腾冲和顺的古老宗祠文化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一些仍然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各具特色的宗祠,是腾冲文化艺术瑰宝,成为腾冲历史物质文明成果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地势高峻,视野宽阔,环境清幽,内有民国元老谭延闾题 声垂无穷"匾额、有李曰该题写楹联多副。和顺李氏家族上曾产生了云南辛亥革命元老李曰该、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李生萱)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一派幽静,肃穆气氛。</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设和顺茶馆,这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品茗休闲、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清咸丰五年(1855)由和顺刘控家海等货修建。两厢及前厅曾在咸同战乱中损段,肩光绪六年(12R0)予以修复,形成现有规模。宗祠坐西南向东北,占地3134平方米,为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外加重檐洋坊式大门,门前建有荷池,上设双孔石拱桥。整个有堂布设精研,素现优雅,宛如山水画幅,是和顺乡土文化的标志性亮货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家堂是腾冲人家的精神核心,是一部浓缩的悬挂式家谱,也是一部家史的见证和根据,是一个家庭的权威象征,也是光宗耀祖的供奉殿堂。</p> <p class="ql-block">宗祠门口正对的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雕刻精美的木雕门楼,经历15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值得回头细看。。</p> <p class="ql-block">贾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弯子楼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和顺弯楼子是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木料选用上等的楸木。</p> <p class="ql-block">和順古镇:有六百多年历史、一千多户人家。其中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100多栋,8万多平方米。和顺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弯楼子是这座博物馆的代表与缩影。</p><p class="ql-block">和顺建筑文化的特点,可用"和”与"顺”来概括。</p> <p class="ql-block">家堂</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风光</p> <p class="ql-block"> 野鸭湖边的家风文化长廊里有一些浮雕画,让你可以了解更多腾冲和顺古镇的人文、家风文化的故事……篇幅有限,只选其中几篇。。。</p> <p class="ql-block">走夷方篇:四朝国师</p><p class="ql-block">“走夷方”指到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创业,是过去和顺人的主要生存方式。清代末年,和顺贫寒子弟尹蓉“走夷方”到了缅甸,在曼德勒“三成号”当学徒。他常到缅甸王宫推销丝绸,缅蒲甘王见他为人厚道能干,就聘他为国师,宫中“一切外交、内政、商务,多决于尹蓉。”尹蓉为缅王设计、督造皇城,调停解决缅王室之争。历任四朝缅王的国师。民国元老李根源有诗赞尹蓉:“清季老尹蓉,缅中之魁宿。莽王尊以师,一语万人服。”</p> <p class="ql-block">英才篇:李氏三杰</p><p class="ql-block">和顾文教兴盛,英才辈出。李曰垓、李生庄、李生萱父子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李氏三杰。</p> <p class="ql-block">家国篇:中国版"最后一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法国作家都德曾写下著名的《最后一课》。1942年5月,在和顺文昌宫也真切地上演了中国版的"最后一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8日,腾冲即将被日寇占领。时任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6-1978),在和顺文昌宫集合全体师生,为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说"......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会当顺民的,不甘心做奴隶的!......</p> <p class="ql-block">乡愁篇:桃源仙境</p><p class="ql-block">“斜阳炊烟起,田园牧童归,河边笑语声,村女洗衣回,少小离,老大回,鬓毛已衰,游子衣,慈母泪,流年似水……”</p><p class="ql-block">“小巷深几许,老屋苔色青。山村读书楼,古道风雨亭。朝求金,暮求银,过眼烟云。山养心,水养性,桃园仙。</p> <p class="ql-block"> 和顺</p><p class="ql-block"> 和顺一门生百顺</p><p class="ql-block"> 平安二字值千金</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侨乡,是一个需要你细细品味的文化古镇。漫步小镇之中,近距离的去感受、去聆听、去欣赏、去体会古镇600年来所沉淀下来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点文字介绍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记录美好,分享快乐!谢谢你的阅读与欣赏、美评和点赞🌹🌹🌹</p>